第92章(第10頁)

不打仗時,騎兵們都會參加部落内的各種聚會、慶典和祭祀活動。

在競技比賽上,展示自己的騎射技藝,進行賽馬、摔跤。

所以,在幹完農活,又吃了一頓美味無比的面條,腌制蘿蔔幹,大薯幹,以及一個柿、兩個棗、一把栗子之後,便是一場秦胡文化之間的交流了。

雖然秦國和匈奴在長時間的交往互動中,有一些既懂匈奴語又懂秦語的人存在。

但這些人對比起五萬人,十幾萬人,數量上還是杯水車薪。

于是乎,這第一次的文化交流,就在雙方的許多手勢和肢體動作間展開了。

雙方或會用手指指向某個物體來表示名稱,通過點頭、搖頭來表示肯定或否定,或模仿勞作動作的方式來展示具體的生産過程,還有人在地上畫一些簡單的圖畫、符号,比如畫一個太陽表示白天、月亮表示晚上,畫馬表示畜牧、畫鋤頭表示耕種,用這種直觀的方式來輔助交流。

匈奴人生活在廣袤的草原上,長期的遊牧生活使他們形成了無拘無束、自由豪邁的性格,他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在草原上盡情馳騁,情感表達直接而熱烈,喜怒哀樂幾乎都寫在了臉上。

遊牧生活的不穩定,需要不斷的适應環境的變化,讓他們具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的生存意志,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能堅持下去。

再加上在草原上,匈奴人以部落為單位,無論是放牧、遷徙還是應對外敵都需要緊密合作,所以也非常注重團結協作,有強大的凝聚力。

最後,又由于資源相對匮乏,匈奴人在與中原王朝的交往以及與其他部落的競争中,為了生存和發展,也逐漸學會了運用各種策略和手段,如突襲、佯攻等戰術,表現出狡黠的一面。

而秦軍這邊雖然與匈奴人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也有着明顯的差異。

秦國地處關中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在與周邊諸侯國的連年征戰與自然災害中,面臨了諸多艱難困苦,秦軍士兵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培養出了堅韌不拔的意志,無論戰争多麼艱苦,都能堅持戰鬥到底。

由于軍功爵制的激勵以及長期的戰争洗禮,形成了尚武的風氣。

士兵們在戰場上表現得非常勇猛,非但不懼死亡,還以戰死沙場為榮,渴望在戰争中建立功勳。

幾乎所有人都對紀律有着高度的敬畏和服從。

他們嚴格遵守軍令,聽從指揮,令行禁止。

紀律性方面,如果說匈奴較為松散,更注重個人的勇敢的話,那秦軍便是嚴格遵守軍令,有着高度的組織性,戰鬥作風一向是整齊劃一。

生活觀念方面,秦軍士兵大多是農民出身,對土地有着深厚的眷戀和依賴,有着較為穩定的家庭觀念和定居生活的向往。而匈奴逐水草而居,更崇尚自由奔放的生活方式,對土地的依賴相對較弱,家庭觀念也較為淡薄,更注重部落整體的利益和榮譽。

文化方面,秦軍深受法家文化的影響,注重功利、獎懲分明,追求通過軍功等實際利益來提升自己的地位,匈奴人則崇拜天地、神靈、祖先,更注重自然的力量以及傳統習俗的傳承。

而就這紀律、生活、文化背景都有極大不同的兩支軍隊混合着圍坐在一起自由交流讨論學習與勞作心得,一開始因為雙方都對彼此不太了解,那種距離感和陌生感,場面一度上可以說是略顯尴尬,還有些拘謹!

不過随着性格豪爽奔放、熱情好客的匈奴騎兵們,通過一些誇張的肢體動作,爽朗的笑聲以及簡單的歌聲率先打破僵局之後,秦軍們也漸漸的放松了下來。

黃昏之時,交流結束,随着夜幕籠罩着營地,一處處篝火熊熊燃燒,躍動的火苗映照着圍坐四周的秦軍與匈奴戰士們的臉龐。

一位匈奴勇士率先站起,豪爽的大笑幾聲,然後舒展雙臂,開始圍繞篝火舞動起來,口中也唱起了一首悠揚而充滿草原氣息的歌曲,“草原的駿馬啊,自由地奔騰,天空的雄鷹啊,指引着路程……”

緊接着,匈奴騎兵們幾乎全都起身跳起了歡快的舞蹈,很多人還邀請秦軍一起參與。

秦軍隊伍中一些年輕的士兵,因為相對來說好奇心更強,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也更高,所以被匈奴人的熱情所感染後,也躍躍欲試的站起身,略顯羞澀地學着匈奴勇士的動作,跟着節奏晃動身體。

周圍的匈奴戰士見狀,紛紛發出善意的笑聲和呼喊聲,鼓勵着他。

不遠處,王贲看着這一切,微笑着對身旁的冒頓說道:“貴族的歌舞真是充滿活力,讓我等大開眼界。”

冒頓哈哈一笑,回應道,“這便是我們草原人的生活,無論是放牧歸來,還是閑暇時光,高興了便唱,快活了便跳……”

随着交流漸多,雙方的隔閡漸漸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