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後的默寫秦律中關于盜竊量刑的關鍵條文三條,并闡述其内涵與目的,以及幾個案例分析題,律法變革論述題等,張耳答的同樣毫無壓力。
到了地理部分。
秦國疆域北達何處?設有哪些郡?詳細解析馳道的布局特點等等等。
這些問題如同一座座山峰,橫亘在衆多考生面前。
大多數人眼神中都透露出些許迷茫,他們在腦海中快速地搜索着自己所知曉的所有郡,然而,最終所能浮現出的不過是自己所在的郡,以及如雷貫耳的内史、隴西郡、北地郡、上郡等寥寥幾個在傳聞中被反複提及的郡名。
在這個交通不便,信息傳播極為受限的時代,一個普通百姓,或許一生都未曾踏出自己所在的郡縣,對于遠方的認知,僅僅來源于偶爾路過的行商口中模糊不清的描述,或是從官方頒布的一些政令中捕捉到的隻言片語。
即使是一些家境稍好、有機會四處遊曆的人,想要說出所有的四十八個郡,也是極具挑戰之事。
即便是張耳,此時也僅寫了二十幾個郡。
所有人都在絞盡腦汁地回憶着、思索着……
算術部分,多是四則運算、面積計算、比例關系運算,問題同樣有些獨特。
如,秦兵若幹人被編為若幹小隊,每隊五十丁壯,共編成八大隊,另有三十名将校統領。試問,秦兵總數幾何?若甲士每人日耗糧二斤,今有糧三萬斤,可供甲士幾日之食?剩餘糧食多少?
還有,有田一方,其長一百二十步,寬八十步,
今欲于田之四圍掘渠以灌之,渠寬五步,試問渠所占面積?若勞工每日能掘十平方步之渠,則需勞工幾日方能成?
曆法部分,闡述四節氣時及對應的物候現象,農業生産周期……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太陽漸漸升高,考場内的氣氛也越發緊張起來。
一些考生已經開始面露難色,額頭上滲出了豆大的汗珠,而另一些則依舊鎮定自若,筆下如行雲流水般順暢。
時間匆匆,轉眼到了中午。
主考官高聲宣布道:“午膳休息時間到,諸位可在座位上用些幹糧飲水,稍作歇息,但不得交談、走動,違令者按作弊論處。”
聽到這話,考生們紛紛拿出随身攜帶的幹糧,默默的吃着,眼神中仍滿是思索之色。
午膳過後,各郡縣的考生們繼續埋首答題。
随着日頭逐漸西斜,主考官再次走上高台,一聲令下,宣布道:“考試結束,停筆!”
監考人員迅速收取試卷,再次核對信息後,考生們長舒一口氣,開始有序離開考場,每個人都幾乎從對方眼中看到了疲憊。
“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已盡力而為。”有人感慨道。
“是啊,隻盼能有個好結果。”
有人附和道。
……
武試區域,與文試大有不同。
自一大早,晨曦微露,各個檢查通過的考生們進入的并非一個個座位,而是全都聚集在了一處處空曠的校場上。
校場四周有着高大的木樁栅欄,幾乎将整個考試區域圍合起來,隻留一個主要入口供人員進出,入口處更有重兵把守,嚴格查驗每個人身份。
校場内,靠近邊緣地帶搭建了一排簡易的棚屋,作為考官的休憩區、存放考試用具與記錄文案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