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缺乏木材和石材的地區,高粱稭稈土坯可是一種非常經濟實用的建築材料!
随着以上這些傳聞不斷在民間傳播的時候,百姓們心中有些糾結了。
高粱稭稈居然也能制作席子、籃子、掃帚,這是他們不太了解的。
因為普通百姓大多使用的都是草席,隻有一些貴族和家境較好的人才會使用更加涼爽的竹席。
掃帚也是一樣,多為竹條和草,籃子同多為竹編或藤編。
而現在,高粱稭稈不僅也能制作這些日常生活中廣泛使用到的東西,也能喂養家畜,還能建造房屋的牆壁和屋頂!
隻不過……
據說這名叫高粱的莊稼,就是蜀黍啊!
他們早已習慣以粟、黍、稻等為主食,而蜀黍,不僅口感粗糙,而且它的外殼堅硬,脫殼和加工都很困難,再加上畝産量也不算突出,所以可以說不僅種的人少,吃的人也少!
現在讓百姓們糾結的一個點就在于,聽聞朝廷已經将這蜀黍的品種改良到了已經能夠畝産八百斤了!
雖然比粟、黍、稻都難吃,脫殼也更難……但再怎麼說也是八百斤的主糧啊!
就在隴西郡的田間地頭,百姓們三三兩兩的圍聚在一起,對于春耕是否要種植這高産的蜀黍,心裡都很糾結的時候。
又有一則傳言迅速在人群中流傳開來,那就是朝廷已經下令要将隴西郡種植的這批高産量的上千畝高粱,全部用于釀酒!
隻因這高粱被發現是釀酒的絕佳原料!
這個消息一出,刹那間,百姓們臉上的糾結神情便一掃而空,取而代之的是無比的興奮。
“種!必須種!”
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農激動地揮舞着手中的鋤頭,聲音都因興奮而微微顫抖,“這麼好的東西,咱們可不能錯過了!”
旁邊的一位中年漢子也用力地點頭,粗糙的大手摩挲着下巴,算計着說道:“哪怕咱們自己不能釀酒,也能把種出來的高粱賣出去換錢啊!”
“就從家裡的田地裡分出幾畝來種高粱,說不定今年就能靠這個過上好日子了。”
衆人你一言我一語,讨論得熱火朝天,仿佛已經看到了豐收之下,嘩啦啦的銅錢流入家中。
商鞅變法時期實行“重本抑末”
國策,酒作為消費品,自然在限制之中。
《秦律·田律》便有規定:“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酒,田啬,部佐禁禦之,有不從令者有罪。”
居住在農村的百姓,不允許私自釀酒,田啬夫和部佐要負責禁止和查禁這種行為,如果有不服從命令的人就會被判定有罪。
畢竟糧食産量有限,釀酒又需要消耗大量的粟、黍、稻等糧食。
為了保障糧食供給,養活更多的人口以及朝廷的儲備需求,才通過禁酒令來限制百姓釀酒,以避免糧食的浪費。
而現在,這種難吃的無人問津,畝産量又高達八百畝,還比粟、黍、稻更适合用來釀酒的莊稼,那必須得種啊!
哪怕就種了一兩畝地,也能賣出個好價錢吧?
而且,說不準日後那些諸多限制的飲酒政策也能被放寬一些?
自從禁酒令下達之後,他們這些普通百姓也隻能在婚喪嫁娶以及壽宴上被允許飲酒了,其他時候若是買酒喝,一旦被發現,不僅本人要受到處罰,就連監管的鄉官亭長們也要被連累。
一連十天的時間裡面,隴西郡上下飯後閑談之餘,除了在熱情高漲的談論土豆之外,便是這新的高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