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第3頁)

而是:“我們會努力,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過高的承諾會降低别人對于危機的承受能力,尤其對于一家公司來說。即便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你之前将事情描繪得天花亂墜,闆上釘釘,但當結果不如人意時,對方就很難接受,甚至對你十分抱怨。

3.即便再困難,也不應該影響到人們的基本生活。要保證實現人們的最低期待,這很重要,否則你将萬劫不複,徹底失去信任。

比如,一家公司即便面臨破産,也要保證不拖延員工的薪水,因為這是養活員工的起碼條件。隻要你承認他是你的員工,不管他有沒有事做,不管你掙不掙錢,無論他的工作是否讓你滿意,出了多少錯誤,隻要你不開除他(清算工資讓他走人),你都必須養活他。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你就無法真正地掩蓋“想掩蓋的真相”,來凝聚整個團隊的信心。

這是團隊洗腦的基礎,也是你赢得人們愛戴的前提。

4.當你極其困難時,仍應設法使員工保持對不遠的将來的必勝信心。

在這時候,“畫蘋果”仍然具有強大的意義。作為管理者,你要分析整個戰役的失敗和具體事情的成功,其區别在哪裡,找出積極的價值,來給予充分的肯定。我們可以反思“戰役的失敗”,但同時要肯定屬下的成功,保證他們的自信不受影響。

新話是喬治·奧威爾在其小說《1984》中設想的極權政權為遏制人民思想而創造的新語言體系。

第五章

宗教式洗腦

宗教式組織原則

★不能提供信仰的組織,都是失敗的組織。即便它是作坊式的小企業,這一條也适用。

★所有的制度,都是為了維護一種神聖的儀式和為之服務的高效率的秩序。

★一個團結的部門有三個要素:1.必要的個人崇拜;2.權威至上;3.無條件服從。

★“制造恐懼”和“強迫放棄自我”是最拙劣的方法,一個成功的組織必須充滿“快樂”,以及為此奮鬥的無窮動力。

★所有的組織性洗腦,都隻有一個目标:在其成員的“融合性”與“排斥性”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

當我們談到“管理”的話題時,隻要經過了一定階段的研究,達到了比較高端的層面,你會自然而然地發現一個很隐秘的問題:人在管理秩序中的分工是怎樣的,以及處在高位的人用何種“法術”去驅使低位的人為他們服務。

假設你再涉獵宗教方面的知識,你就能非常輕易地發現,在這個世界上其實隻有兩種人:

第一種人,他們負責制造信仰。

第二種人,他們負責消化信仰。

人類有曆史以來的任何信仰在本質上都是一種“思考和行為模式的催眠”。大腦被反複灌輸一個觀點,最終就成了人的信仰。在長期的調查和研究過程中,我們總結出了一些信仰狂的特征,比如從中東和西亞地區抓獲的恐怖分子,他們瘋狂地信仰某種教義,認定恐怖襲擊的行為是正當的。

在監獄中,當沒有時間給他做洗禮時,他急躁不安得猶如熱鍋上的螞蟻,來回踱步且憤怒無比。在我們的一次審訊中,一名恐怖分子大聲地吹噓他“與真主見面的畫面”,他告訴我們,就在過去的一年時間内,他已經當面聆聽過真主的四次指示。

“炸掉美國!”他說,“這是安拉給我的使命。”

在長達兩個月的審訊中,他每次都重複這樣一句話。我相信,他在漫長的受訓過程中經受了強度極高的信仰洗腦。他們的組織費了很大的力氣讓他認為獻身是值得的。事實也的确如此,他的臉上散發着為真主而戰的光芒,對于自己的信仰和正在做的事情,他深信不疑,直到被美軍處決。

宗教具有催眠性。一切有信仰的人,都是一個标準的宗教徒。這一點毫無疑問适用于任何一種領域。信仰會通過其“教義”和“儀式”提供行為指南,并且約束他們的行為。那些汲取了宗教經驗的公司,則從這種組織形式中獲益匪淺,建立了類似于宗教模式的管理結構,充分運用了信仰的力量,首先給員工洗腦,然後再去分配和驅使他們。

當傳銷風潮席卷全國的時候,我們進行了專項的研究。我們發現,在這種恐怖的宗教式組織結構的沖擊下,其實隻有一種人覺得恐懼和痛苦,就是了解“洗腦”内幕并且沒有被洗腦的人。參與傳銷者已經被徹底“洗腦”,他們作為傳銷組織虔誠的信徒,生活在亢奮的幸福中。但在本質上,他們投身于此的目的,不過是為了回避生活的痛苦而為自己編織和尋找一個“心理和行為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