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第2頁)

即便普通人在生活中,也常耳聞目睹和道聽途說過一些人過山車似的境遇:“某人以前是何等的風光發達,但現在卻窮困潦倒,不知道他如何度過這一切的!”

當你處于一帆風順、事業發達和财源興旺的時候,如果你能考慮到“假如明天我就要破産”這樣的問題,那麼你就有機會做到良好的防備,并巧妙地提供“合理的信息”,來掩蓋真實的危機,并保證人們最基本的信心,以防出現無法挽回的崩潰。

這就是人們普遍關注的一個話題,包括雇用者、老闆和經理人:下一個小時就可能關門大吉,這時你該怎樣撫慰你的手下?

有一次我在國内對一些民營小公司的負責人提到這個問題,十個老闆中,至少九個會告訴我:“我連自己都安慰不了啦,還管他們幹什麼?”那麼這九個人的選擇,一定是迅速且悄悄地将賬戶上全部的錢取出來,卷款潛逃。

掩蓋困境并尋找支持,看看瑞貝卡是怎樣做的。她在21歲借到了20萬美金,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然後在華爾街開了一家高檔品購物超市。但很不幸,她的創業之旅隻進行了一年零七個月,就遇到了幾至絕境的危機:

○地點選擇錯誤,沒有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超市的客流量稀少。

○缺乏有保障的進貨渠道,成本居高不下。

○數月沒有及時發放薪水,超市員工甚至威脅要告到勞工部。

○申請銀行的貸款失敗,也沒有私募機構和風投公司願意借給她錢。

○在最後兩個月,她幾次差點自殺,陷入無法向員工解釋的難題之内。

她想保全自尊,又想解決問題。超市注定要關門重整,辭退員工,但她又不想這麼幹,隻能拖一天是一天。

瑞貝卡後來說:“那是我的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光,我在心裡編了無數謊言,差不多幾萬字的腹稿,卻一次又一次地說不出口。”

“為何不向員工做出技術性的合理解釋呢?比如資金中轉不靈,需要暫時關門整頓?這是人們常用的借口。”

“我想到了,可我不希望員工對我失去信心。”

瑞貝卡的擔憂,正好說中了重點。老闆在員工眼裡的“信心”非常重要。如果你明天就要破産,你如何保證手下還對你存在一絲一毫的信心?這是全世界的老闆——有野心和理想的人共同憂慮的問題。

但是,逃避從來不是辦法,巧妙地掩蓋也需要必要的充足的技巧。我經常對一些管理者和公司的主人說:“設定一套預定的方案,針對破産後的工作流程,不但非常有必要,而且是經營者在最後仍能取悅員工的唯一方法。”

細心的準備和精緻的說辭,應該成為一套在内心演練無數遍的方案,擺放在你的大腦裡。隻有這樣,你才能在危機來臨時,仍然能擁有最廣泛的支持和信心。至少,不會有損于自己的名聲,更加不會讓你陷入一種無效的糾結之中。

在我們的員工效能調查中顯示,全美對于公司長期成功經營有信心的員工,相比較于缺乏信心的職員,工作效能相差多達3倍。管理培訓常提到讓員工保持長期信心,但問題是方法并不僅體現在經營業績出衆之時,對員工的危機公關似乎更應提上日程。

要留住員工的信心,除了外向的關鍵信息财務報表和薪水之外,公司領導者的個人品質及其是否擅長“危機洗腦”,才是内向的決定性因素。特别是在面對突如其來的黴運時——比如馬上就要關門大吉,員工對老闆的應對策略更為期待,他們也期待組織的管理者可以帶領他突破重圍,實現之前承諾的美好前景。

領導者必須迅速體現經驗和應對的信心,當然,還要給予一種必要的說辭——後者似乎更加重要,然後讓員工對于組織持續保持信心,感受到他們辛苦付出的價值而保持更多的熱情來進行付出。

真正優秀的公司和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過高壓困境,承受過不同程度的打擊,比如較大的稅務麻煩、大面積的質量投訴、面對重大的政策考驗、财務的嚴重虧損等。休想回避這些危險!沒有人可以做到,研究和了解危機洗腦的策略,才是明智之舉!

我們在為客戶做管理咨詢服務時,面對這種情況,通常會提供一些最基本的步驟。

1.幾乎所有的成熟公司和個人,都有一個利潤補差的概念。即如何彌補過去的階段虧損,接受某種危機現實并在計劃中涉及到如何調整。事實上,每個人都應具備這種思考意識,來預定和灌輸對于危機的接受培訓。

2.在自己某些大的指标和願景沒有實現的情況下,準備修改計劃的機會,以接受不可逆轉的大環境。在對于員工和相關人的說辭中,必須強調這一點,不要在之前給予“無法實現的承諾”。

我們不應該說:“這個東西已經定下來了,我們就必須做到。”

而是:“我們會努力,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