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1頁)

乍一聽之,不禁令人驚詫!常見之患,何以毀人一生乎?餘用傳統治法,服藥即驗,皆得痊愈。二例皆非頑疾,患者何以如此受難?百思不得其解也。

餘之一生,可謂謹小慎微,循規蹈矩,謹遵聖賢教誨,步步思慮患者安危,盡其所學,唯知潛心治病。所以一生默默無聞,忙忙碌碌于山野臨證,“高冠”“厚奉”,餘全然不知為何物!但能少辜負一個患者之期待,不獲罪逝者于天堂,縱然百倍努力,尚恐難以完全如願,豈有餘力

“遊權門”“竊虛譽”

哉!雖有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之憧憬,但已邁進八旬不遠,即使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亦是精力難濟矣!暮年唯求所治之患,更趨穩驗耳。不恥所謂“名家”

譏之,隻求用藥安全有效。能使患者信服,做個值得托付之醫,此生願足矣!

山野中醫周正祎

己亥年仲春月于十堰市西苑醫院舊宅

上卷 臨證治病實效錄

衆科之中唯内科最為龐雜。龐者,大也;雜者,亂也。故俗稱

“大方脈”。今整理部分病案,僅分外感時病與内傷雜症兩類。至于五髒病、六腑病、氣分病、血分病等,則未細分。病屬何髒、何腑,因氣、因血,則見于各案之綜析、辨證,以免細而雜。至于引經據典及按語,則非每例均有。即使一病多例,自有治法之差異,不必每宗案例皆反複叙述之,參閱時自可辨别。

餘某,男,36

歲,工人。1975

年2

月7

日初診。脈來浮緩之象,舌質暗,苔薄白。發熱自汗,頭痛畏風,遍體酸楚,精神不振,飲食乏味。患此症十餘日,初服西藥

“安乃近”

汗出熱退,半日後發熱複作,汗出熱減,心悸氣陷,四肢酸軟無力增劇。請某醫院中醫診治,曰:“陽虛自汗。”

所用之藥如紅參、黃芪、白術等味,服頭劑即覺胸悶煩躁,寒熱交作無時,汗出益甚,日晡尤劇。《素問》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當此春令之季,偶被風邪所襲,表衛不固,故邪與營争而汗出,非陽虛耳。治宜微辛輕解,和其營衛,方以桂枝湯加減。桂枝6g,白芍9g,淡豆豉12g,防風、秦艽各9g,小麥、粳米各15g,生姜1

片,紅棗3

枚。服2

劑,熱退汗止。桂枝減半,加白術、黨參各9g,甘草3g,以益氣和胃;蘆根18g,麥冬12g,養陰生津。上藥又服2

劑病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