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2頁)

劑病痊愈。

張某,男,32

歲,幹部。1969

年3

月5

日來診。患者面色暗紅,舌苔黃厚微膩,質紅,脈象浮數,沉取微滑。感冒十餘日,中醫當傷風治,西醫用抗炎藥,均乏效,且頭痛胸悶,脘腹不适,知饑而不思食,煩渴而不欲飲,睡眠易醒,身體困倦,心煩不甯。綜上所見,乃春溫之表裡兩兼證也。治宜辛涼解肌退熱,苦甘微下通裡。方用桑菊飲合大柴胡湯加減,霜桑葉15g,杭菊花15g,桔梗9g,麥冬15g,金銀花15g,連翹9g,薄荷6g,柴胡9g,黃芩12g,酒大黃9g,闆藍根15g,馬勃(布包煎)12g,生甘草4.5g,2

劑。

3

月8

日複診。上藥頭劑服下頭痛、發熱好轉,2

劑後心煩口幹亦輕,食欲仍差。診其脈,微兼滑數,舌質紅減,苔黃厚已退大半,表證已解矣,餘熱待清,正氣待複。上方去桑葉、薄荷、柴胡,加石斛12g,砂仁6g,太子參9g,大黃、闆藍根、馬勃各減量23,續服3

劑。

3

月12

日患者來舍曰:“飲食恢複,病已痊愈。”

王某,男,37

歲,赤腳醫生。1974

年5

月中旬來診。患者面現黃垢,脈象細遲,舌苔白滑,自覺胸痞脘悶,惡食,體倦,此乃時病之黴濕也。皆因近日雨晴無時,寒熱交替,地濕升騰,濕熱之邪自口鼻而入,侵襲中、上二焦,脾肺受其邪擾,故胸脘痞悶,惡食體倦,而緻此症。詢之,已服解表通裡、行氣活血等藥乏效,時延七八日,且增嘔哕、神疲等症。當以芳香化濁法,以化濕醒脾,方以藿香正氣散合薏苡仁湯化裁,藿香葉9g,姜制厚樸6g,大腹皮6g,枳殼9g,白豆蔻(後下)6g,黃芩12g,車前子12g,蒼術9g,薏苡仁24g,甘草3g,生姜3

片,紅棗3

枚。上藥服2

劑病好轉,3

劑痊愈。

曹某,男,26

歲,工人。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