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早、晚空腹淡鹽湯送下,忌一切生冷飲食200
日。
往訪多次,上藥服未盡劑,腹痛即愈。續訪4
年,舊疾未作。
孫某,男,28
歲,已婚,工人。1977
年8
月13
日來診。脈來細弦,兩尺尤甚,舌質淡紅、無苔、滑膩,面色萎黃晦暗,頭傾神靡。患病已近兩年,在數家醫院住院治療,中西藥服之甚多,病未好轉。自結婚1
個月後開始,起初自覺少腹及兩側隐隐作痛,半年後疼痛益甚,疼時有似拇指大小
“氣梁”
自少腹兩側自下上竄。現在疼痛不息,輕則隐隐,重則痛引脅下,甚則直抵胃脘,痛不可忍,“氣梁”
現大如雞蛋,上下走竄,時消時聚,飲食日減,多食脘脹,小便艱澀,解時酸痛,頻欲解而量少,大便1
日五六次,初解幹燥難下,繼後溏稀,日日如此,并兼有遺精,1
個月六七次。據上所見,乃屬《難經》“寒氣客于小腸膜原之間,絡血之中,血澀不得注于大經,血氣稽留不得行”,故久而成積聚矣。今從喻嘉言用補中以通中下氣,後用大劑内收腎氣,外散膀胱,再用桂附之品“以使腹中奔氣”
消散,為治此病之大法也。處方:黨參15g,焦白術15g,幹姜6g,茯苓15g,甘草15g,吳茱萸4.5g,烏附子9g,水煎,空腹溫服,5
劑。
8
月17
日二診。脈來弦象稍退,虛大無力仍存。患者雲上藥服後腹痛稍減,小便似覺通利。仍存原意,上方去幹姜,加肉桂4.5g,以免與附子相搏,積熱不去。
8
月24
日三診。上藥又服5
劑,腹痛明顯減輕,“氣梁”
基本消失,小便通暢,大便日解兩三次,幹燥之勢減,溏稀稍成形,飲食日進,且能消化,精神轉振。繼率舊章,上方加川楝子12g,小茴香9g,廣木香6g,以疏肝氣。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