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第1頁)

9

月10

日三診。上藥服頭劑病有轉機,2

劑頭服後解出燥屎數十枚,頓覺心下寬舒,思食。共服3

劑,燥屎即無,大便通暢。脈來虛弱之象,舌上津回。仍用初服之方,去葛根,加入酒大黃、枳殼、當歸、黨參,加量,研末蜜丸,日服9

~12g,以鞏固療效。上藥共服2

料,大便未再燥秘。

龔某,女,27

歲,農民。1980

年7

月12

日首診。患者平時勞作如常,飲食、精神無異常人,但每年農曆四月上旬以後,即感心悸頭昏,食少氣陷,全身倦怠,四肢乏力。到五月上旬,心慌掉氣,甚至突然暈倒,卧床不起。連續8

年,每到五月,最遲六月初,必住院20

日左右,方能平息,再将養半月,才可勞作。數家醫院均未明确診斷。診患者面色蒼白,唇舌色淡,苔薄白微膩;脈來細弱,按之則斷。此心脾兩虛、氣血不足之象也。綜上所見,此患者為飲食勞倦傷脾,七情内結則傷心,心脾不足,氣血虛寒或虛熱證見矣。總之,與虛有關,虛乃其本也。治宜辛甘溫以升脾陽,甘寒潤而養其心。方用補中益氣湯調理。處方:炙黃芪15g,炙甘草6g,人參9g,當歸身6g,陳皮3g,升麻6g,柴胡6g,白芍9g,麥冬9g,五味子6g,生姜3

片,紅棗5

枚,3

劑。

7

月16

日二診。脈來細緩無力,按之不斷,唇舌稍見血色,面色微潤,精神稍振,原方續服5

劑。

随訪,共服藥8

劑,精神、飲食恢複正常,心慌氣陷悉平而安。囑其來年近四月便來診,提前服藥,以免病發再度住院。逾年三月底患者果來就診,視其形氣尚可,脈來細緩,心慌氣陷尚未出現。遂用上年加減補中益氣湯與服5

劑。續訪,當年病未大發,夏季安然無恙。囑其每年于四月初照服上藥,連續3

年必愈。後續訪6

年,病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