劑。寬水文火緩煎濃汁,每劑三煎,一日半盡劑,早、中、晚空腹溫服,渣再煎,趁熱熏洗外陰。
3
月18
日二診。上藥服第3
劑後小腹覺暖,下墜感顯輕,陰脫已未見,精神稍振。診其脈、舌無明顯變化,唯面色稍澤,囑原方續服5
劑。
3
月26
日三診。陰脫未反複,腰腹不适續有減輕,食欲、精神明顯好轉,唇舌色見潤澤,舌苔薄白,脈緩欠實,病已趨愈。原方去菟絲子,柴胡、升麻、肉桂各減半,加龍眼肉15g,每月服三五劑。注意個人衛生,保持情緒安定,勿體勞過度,遠房事1
年,以鞏固療效。
随訪3
年,患者除偶感小腹不适及疲勞外,别無他恙,舊疾未見複發。
按語:上二例,一為子宮脫出,一為陰道肌弛,即《千金方》所謂
“陰脫”。究其病因病機,總為脾虛氣陷,腎氣不實。上例虛挾濕注,故見白帶偏多;此例脾腎俱虛,病延日久,遇勞便脫,久治不愈。治之大法,均以補益升提為主,辨其兼症,施以佐藥。故用龍骨、牡蛎之澀止其帶;鹿角膠、菟絲子固其腎,而使子宮脫出、陰道肌弛同收痊愈之功,是同中求異耳。毫厘千裡,不可不辨也。
兒科古稱啞科,喻其診治比之他科病尤為難也。據長期臨證體驗,亦難亦不難。小兒病較為單純,無七情六欲及勞倦所戕,其發病多與六淫、飲食有關,診治及時,用法無誤,其病多可速愈(臍風、胎黃、麻疹、五遲五軟及先天遺傳病例外)。但小兒乃純陽之體,猶如春生嫩苗,既生機盎然,又無力抵禦戕傷,易虛易實,病變迅疾,故診治小兒病尤當細心審慎,不能稍有懈怠,不然,必會失之毫厘,差于千裡也。故稱小兒為清靈之體,用藥不可雜、濫、重、毒、濁、燥、苦寒,藥宜輕靈對證,切勿雜亂無章!尤其小兒痘疹、高熱、臍風諸症,變化最速,用藥護理稍有不當,即變症疊起,甚則危及生命。故治小兒病,尤當加倍謹慎,輕重緩急,不可稍忽!
馮某,女嬰,7
天。1990
年9
月10
日來診。視患兒面色暗青,不時抽搐,哺乳不知吸吮,乳汁順口角外流,觀指紋風、氣、命三關直透,色淡青,目睛不轉,斜視啼哭,聲音嘶啞,頭向後仰,喉間痰聲不息。問之,其母曰:“婆母土法接生,剪刀未加消毒,臍帶不及3
日自落,落後肚臍浸淫不幹,時滲血水;産後未及3
日,初感患兒吮乳口松,随之發熱;第4
日已見抽風,四肢顫動,驚惕不安。到某醫院兒科診斷為‘破傷風’,治療3
天無效,令速出院。将患兒抱回途中,雖已半死,但還有氣息,便請您死馬當活馬醫。”
綜上所見,乃小兒臍風也。古人稱此
“最為惡候”。多為接生時所用器具不潔,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