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第1頁)

是也。治宜溫經散寒,行瘀散結。方用桂枝茯苓丸合香棱丸加減。處方:當歸12g,幹地黃9g,茯苓9g,牡丹皮9g,桃仁9g,赤芍、肉桂各9g,丁香9g,小茴香9g,三棱6g,莪術6g,青皮9g,炮姜6g,3

劑。1

日1

劑,水煎,兌黃酒、紅糖适量,空腹溫服。忌生冷、房事。

10

月6

日二診。服藥期間腹痛頻作,矢氣增多,小腹有熱感。此為藥已中病之征。原方加酒制大黃9g,虻蟲1.5g,續服3

劑。

10

月11

日三診。上藥服至第2

劑,腰腹陣痛益劇,半日後月經來,量多,色暗,有塊夾膜胨狀同下;2

日後量減,腰腹痛顯輕。思在經期,另以焦山楂60g,紅花9g,3

劑,濃煎,加黃酒、紅糖,空腹溫服。

10

月15

日四診。脈見細緩,面黃微潤,舌兩邊瘀斑消退,病勢已衰大半,不可續用攻伐,改拟溫腎助陽、暖宮固沖法,用自拟溫腎固沖湯加減續治,以鞏固療效,杜其複發。處方:黨參24g,茯苓12g,白術12g,熟地黃12g,川芎9g,當歸15g,杜仲12g,巴戟天12g,菟絲子12g,鹿角霜12g,小茴香9g,肉桂6g,焦山楂12g,炙甘草9g,紅棗3

枚,5

劑。

随訪5

年,四診後月經正常,腹痛、包塊若失,身體較病前益健。

楊某,女,39

歲,已婚,農民。1975

年8

月12

日首診。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