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第2頁)

日二診。患兒便溏已減半,餘無明顯變化,原方續服3

劑。

8

月11

日三診。大便成形,日解1

次;面色微潤,舌質淡紅,苔薄白,精神亦有好轉。原方加益智仁6g,天麻9g,取5

劑。合研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6g,日服2

次,早、晚溫開水送服,忌生冷、綠豆百日。

11

月上旬,患兒之母攜子來曰:丸藥服下一半,頭暈已愈,精神好轉,二便正常,感冒明顯減少,體重增加1kg。

餘女玉,4

歲時,即1974

年5

月4

日。前數日微咳,猝然于4

日晚高熱達40℃,咳嗽加劇,煩躁發渴,頻欲飲而量少,服西藥安乃近13

片,遂見大汗淋漓,熱退,渴而大飲,量多;5

月7

日晚到露天處看電影重受風寒,當晚咳嗽發熱複作,體溫39.5℃,再服前藥及肌内注射青、鍊黴素,無效,遂往某衛生所中西藥治療,前症益劇,不思飲食,精神煩躁;至5

月12

日,高熱40℃,兩眼白睛發紅,指紋淡紫,紋向内彎,啼哭不休,病勢日進。思其持續高熱,津液大傷,遂拟甘寒養陰法,方用沙參麥冬湯加減與服。處方:麥冬9g,沙參9g,玉竹9g,柴胡3g,黃芩6g,甘菊花9g,白芍6g,桔梗6g,川貝母6g,甘草1.5g,柏子仁6g,2

劑。與西藥解熱、抗炎同用,加服安宮牛黃丸,針刺。上藥調治未及2

日,高熱仍不退,且伴雙目上視,煩惕不安,手足顫動,已5

日未進食,僅飲水少量。

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