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5頁)

“守陵?婆婆,您丈夫守的是什麼陵呀?”寒生問道。

王婆婆感到自己說走了嘴,口中道聲“阿彌陀佛”,不肯再接着往下講,反而問寒生道:“寒生,你說石頭蛋蛋裡會有蠶絲出來纏住你們,這種事情可是從來沒有聽說過呀。”

寒生說道:“是呀,世上怎麼會有這麼奇特的事兒,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當時我砸破了那個石蛋,裡面還未瞧得清楚,就被那些絲絲給纏起來了。”

“你看清了,那個确實是石蛋嗎?”王婆婆疑惑地問道。

“是石頭的,還發着綠色的熒光呢。”寒生回憶道。

“綠色熒光?”婆婆思索着,随後喃喃自語道,“難道是‘天蠶’?”

“婆婆,您說的是‘天蠶’?”寒生聽罷心下暗自吃驚,要知道,《青囊經》中專門記載了“天蠶”這一味藥,他一直認為指的是産自黑龍江甯安的高山湖畔柞木林中的天蠶蛾卵,一種極罕見的翠綠色野蠶。

父親曾經說過,此蠶所吐之絲為天然翠綠色,乃是無價之寶,稱為綠色軟寶石,當年關東軍為日本昭和天皇尋天蠶絲,也隻得到一兩三錢而已。

按照婆婆所說的意思,世上莫非還有另一種天蠶?《青囊經》上所指的可能也正是這另外一種天蠶,寒生頓時莫名地激動起來。

婆婆望了望寒生,緩緩說道:“孩子,你在石蛋的附近有沒有見到類似血一樣的紅色液體?”

“有啊,是從石頭裡滲出來的。”寒生回答道。

“那就對了,那石蛋蛋就是‘天蠶’,纏在你身上的就是天蠶絲。”婆婆嚴肅地說道。

寒生聽罷驚訝不已,半晌未說話,後來輕輕地問王婆婆道:“婆婆,您怎麼知道這麼多東西?”

婆婆閉上眼睛沉默不語,許久,眼角處滲出一滴眼淚。

“阿彌陀佛,孩子,你既與天蠶相遇,必是有緣之人,我也就不再瞞你了。婆婆我是個守陵人。”王婆婆歎道。

“守陵?”寒生疑惑道。

“孩子,你聽說過朱元璋嗎?”婆婆問道。

寒生點點頭。

婆婆接下去說道:“我給你說一段六百年前的往事。朱元璋的父親叫朱五四,娶陳氏為妻,生五男兩女,最小的兒子朱重八,就是後來的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生于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我的先袓婆婆,是朱元璋母親的貼身丫鬟,身負峨眉派絕世武功。”

“元至正二十年,朱元璋與陳友諒久戰鄱陽湖不下,軍師劉伯溫出了個主意,以黃山餘脈的一處名為‘太極暈’的萬年吉穴對抗陳友諒‘雙鳳朝陽’的袓墳,說這是開國改朝換代的速發之地。可是由于元朝末期的連年混戰,已經找不到父親朱五四的遺骨了,無奈之下,朱元璋有意無意地把情況透露給了母親陳氏,陳氏深明大義,将自己活葬于太極暈,而且為求速發,竟不要棺木,肉身直接入土。果然,不久朱元璋于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以後接連戰勝張士誠、方國珍,當上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母親下葬後,朱元璋賜金千兩,命我先袓婆婆世代守陵,到我這一輩兒,算下來已有六百餘年了。先袓婆婆有一封遺書世代相傳,其中講到了劉伯溫。當年劉伯溫自知他出的這個主意有損于朱元璋的孝子形象,朱元璋立國之後肯定會殺他滅口,因此事先做了安排。洪武八年,等朱元璋派欽差攜帶禦賜鸩酒趕到青田時,劉伯溫剛剛自行服毒身亡,停柩于家中,欽差開棺驗屍後返回金陵報告了朱元璋,從此了卻了他的一塊心病。”

“可劉伯溫卻是詐死,從此不知所終。曾有人于金陵雞鳴寺遇見過他,此時他已削發為僧。其實,這些都是捕風捉影的訛傳,先袓婆婆打探到了他的蹤迹,原來他竟然隐匿在了江西大鄣山卧龍谷。”

“卧龍谷?”寒生大吃一驚。

“是的。先袓婆婆趕去卧龍谷,準備殺了劉伯溫,以洩其逼死主母陳氏之恨。”婆婆說道。

“先袓婆婆殺死劉伯溫了嗎?”寒生問道。

“沒有,他倆在卧龍谷中談了一次話,先袓婆婆就回來了,從此終生再也沒有踏足過卧龍谷。至于那次會面具體談些什麼,袓先婆婆的遺書中沒有說,隻是留下了劉伯溫的一首偈語,那是一首五言絕句。詩中曰:太極覆太極,青田未有期。天蠶重現日,屍衣伴君行。至于這首偈語的含義,我家世代守陵人曆經六百餘年,仍是參詳不透。”婆婆歎氣道。

寒生聽罷久久沉默不語,世上事,江湖争鬥,愛恨情仇,誰又能夠說得清楚?想那吳楚山人,半生漂泊,一世孤獨,連心中至愛的女人卻也咫尺不能相見,甚至都不曾知道自己還有一個受盡困苦的女兒在世。蘭兒娘也是夠可憐的,攜幼女踏遍中原,矢志千裡尋夫,孤寡一生而無怨無悔。唉,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寒生想着,眼角竟流下了淚水。

婆婆吃驚地望着寒生,關切地問道:“孩子,你怎麼哭啦?”

寒生抹去眼淚,說道:“沒什麼,婆婆,您接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