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第3頁)

吳道明“哈哈”一笑,說道:“吳某在嶺南數十年,并非浪得虛名,自然是有法子啦!”

沈天虎急道:“既然吳先生有辦法,就快請說出來呀。”

吳道明不疾不徐道:“宋元以來,古徽州一帶的官宦世家流行修建寺庵道觀,并委托僧人道士代為祭祀袓先,實際上這些寺庵道觀就是變相的宗族家廟。”

“其中,婺源有名的黃孟兩族在明洪武年間就曾建了兩觀六寺,祭祀袓先,世承香火,奉祀不絕。目前這些寺觀大多在破四舊的時候清除掉了,但卻還保留了一座小庵,名叫‘無名庵’。這無名庵之所以能夠保留下來,是因為無名庵的庵主,一個沒有名字的老尼。”

“此老尼深居簡出,從不在人面前露出真實面孔,以至于婺源一帶知道她的人寥寥可數,而且認識她的人也從不向外說起。正所謂真人不露相,老尼有一項特殊的能力,就是驅鬼,無論是心魔也好,鬼上身也罷,都是手到擒來,省城甚至京城都有慕名前來找她驅鬼治病的。”

朱醫生搖了搖頭,疑惑道:“我卻從未聽說過,吳先生遠自嶺南而來,怎麼會知道得如此清楚?”

“香港有人專程來婺源找過她。”吳道明說道。

沈天虎問朱醫生:“朱醫生,吳先生說的是真的嗎?真的無藥可治?”

朱醫生面色慚愧,說道:“我到目前還沒有想到十分對症的方子。”

“吳老,麻煩您帶我馬上就去找那個老尼吧。”沈天虎抓住吳道明的衣袖懇求道。

“不麻煩,那我們立刻就動身?”吳道明試探道。

“馬上!”沈天虎道,眼睛瞥了下朱醫生。

“天虎,我理解你的心情,去試試吧。”朱醫生同情地說道。

“穴道一個時辰後自解。”劉今墨冷冷地對沈天虎道。

吳道明拱手告辭,沈天虎抱着昏睡的沈才華,匆匆跟在了身後,朱彪也打了個招呼尾随而去。

“唉,我們也走吧。”朱醫生長歎一聲,收拾好藥箱,招呼劉今墨離開沈家。

回南山村的路上,朱醫生一直默默不語。

吳道明一路帶着他們朝西南而行,中午時分在婺源縣城附近吃了點飯,然後直奔文公山而來。沈天虎身上有傷,一路上沈才華都由幹爹朱彪抱着。

期間,時辰已到,沈才華的穴道自解,他睜開眼睛看到了朱彪,對他詭異地一笑,然後閉上眼睛,又假裝睡去了。

文公山,又名“九老芙蓉山”,東距婺源縣城六十裡,因山腰葬有朱熹袓墓,故名文公山。此地遍生闊葉樹,林木蔥翠,南宋紹興二十年(公元1150年)春,朱熹首次回故鄉掃墓時,親手栽植二十四棵杉樹,寓意“二十四孝”,曆經八百多年風雨,仍然屹立在那兒,已是古木參天。

山下有一個溪水環抱的小山村,村後一片老樟樹林,虬枝如傘,古韻猶存。無名庵就坐落于這林間。但見三進院落,青磚布瓦,飛檐馬頭牆,青石台明,也是典型徽派建築。

吳道明走上前去叩門,不一會兒,有一老年女尼開了門,問明來意,側身讓進門内。

院子裡青磚鋪地,十分整潔,花壇裡還種了些不知名的草藥。一行人被讓進客廳堂屋,老尼泡上花茶,空氣中彌散着一股淡淡的清香。

老尼道:“庵主在後院庵堂打坐,請一位施主随老尼前往見庵主。”

吳道明吩咐朱彪和沈天虎等候,起身随老尼穿過堂屋向裡而去。

庵堂内光線暗淡,有檀香之氣缭繞,一白發老尼趺坐蒲團之上,兩眼微閉,正在冥想。

“施主何事登門?”白發老尼眼皮未擡,吐字清晰。

吳道明微微一笑,道:“嶺南吳道明來見故人。”

白發老尼一驚,睜開眼睛望着吳道明,許久,方開口道:“是啊,自上次庵中一别,已經快十年了吧。”

“十年了,師太。”吳道明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