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朱允熥年紀輕輕,雖然是天潢貴胄,但蝗患之事太大了,他們不信朱允熥能拿出來真正完美的蝗患解決方法。
朱允熥打量着梅殷和黃觀。
這兩個人,可謂是忠實的朱允熥黨羽。
曆史上,建文元年時,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梅殷就是輔佐建文帝朱允炆的主要大臣之一,建文三年十二月,梅殷奉命鎮守淮安,嚴加防禦、号令嚴格,等到建文四年四月,朱棣大敗建文帝軍隊,平安、馬溥、徐真等将領皆被俘虜後,梅殷始終不肯投降。
朱棣派遣使者以進香為借口欲圖借道,梅殷說:“進香之事,皇考有禁令,不遵守的人可是不孝。”
朱棣聽聞大怒,寫信給梅殷說:“如今我興兵清君側,是順應天命,不是常人所能阻擋的。”
梅殷割去送信使者的耳、鼻後,并對他說:“留下你的嘴巴,好讓你為燕王講講什麼叫做君臣大義。”
此人很早就站隊朱允炆,對朱允炆的忠誠死心塌地,哪怕曆史上朱允炆都已經消失不見了,梅殷還是不肯臣服朱棣,最終永樂三年十月,梅殷入朝,在過笪橋時被前軍都督佥事譚深、錦衣衛指揮趙曦等人擠入水中,溺死,二人卻上奏稱梅殷投水自盡。
而另外一位黃觀,在曆史上名氣很大,其是明朝第一個連中三元的人,也是整個華夏曆史上兩個‘六首狀元’之一。
黃觀,從秀才到狀元,曆經六試均奪得第一,時人贊譽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此後曆任翰林院修撰、戶部右侍郎等職,靖難之役後,黃觀及其妻女投江殉難,朱棣将其名從登科錄上劃去,剝去其狀元名号。
這兩個人站出來,除了認為自己的治蝗之法可能不行外,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存在着打壓自己的心思,畢竟現在他是在與朱允炆奪嫡,而他們兩個又是朱允炆手底下的人。
朱允熥沒有理會梅殷和黃觀的話,擡頭注視着高坐于上方的朱元璋,道:
“皇爺爺,孫兒确實有治理蝗患的方法,能保證幾乎永絕蝗患。”
真正意義上的,讓蝗患永遠不可能發生,是不存在的。
哪怕後世都無法做到。
但能讓蝗患消失,讓蝗災所産生的危害降到最低點,這也就相當于變相的永絕蝗患了。
“目前,若想治理蝗患,就必須進行源頭治理,破壞蝗蟲的滋生環境,蝗蟲偏好‘涸澤’,更願意在幹涸的湖泊、沼澤産卵,我認為必須郡邑協心,清理此類區域。”
後世經過研究,其實已經确認蝗蟲産卵的生态條件,基本上就是土壤較濕、植被覆蓋、湖泊幹涸之地,治理頻發發生的蝗災,不如從源頭讓蝗災出現的頻率減輕一些。
那麼,自然而然就要推動環境改造了。
這其實是一個很适合當今大明朝的方法,進行大規模疏浚河道、修複濕地,既減少蝗蟲滋生地,又改善農業灌溉。
明中後期,潘季馴治黃淮的經驗,就能拿到這裡來用。
還有土地開墾與輪作,推廣現如今大明朝已有的秋耕春耕技術,翻土滅卵,并結合後世的輪作制度,避免單一作物吸引蝗群。
朱允熥心中思索,若是說想要治理蝗災,那麼水利工程是最為源頭防控的核心手段,是通過改變水文環境,破壞蝗蟲産卵所需的幹涸濕地。
确認了這一點後,朱允熥詳細的講述起來:
“我大明朝而今已經擁有成熟的河道治理經驗,孫兒建議采用‘束水攻沙’法,也就是收緊河道,利用水流沖刷泥沙,可推廣至黃淮流域及其他蝗災高發區。”
“先進行清淤拓寬,組織人力清除河道淤泥,拓寬狹窄河段,減少夏季洪水漫溢後形成的大片幹涸灘塗;然後修築堤壩,用夯土或石砌堤壩固定河道,防止洪水泛濫後留下涸澤;接着開鑿支渠,在低窪地區開鑿排水渠,加速退水,避免土地長期積水後突然幹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