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第4頁)

不然的話,就會出現種種糾紛。

就比如今年所發生的工部和戶部漕運負責的問題。

這件事情應該由殿閣大學士負責。

殿閣大學士最終也負責了,然後交給戶部和工部。

可戶部和工部,卻因為分責的問題,産生了糾紛。

工部認為戶部應該多撥一點錢出來,但戶部不願。

戶部認為工部應該多出一些工人來,但工部認為現有的工人數量已經足夠了。

工部和戶部争執起來,殿閣大學士理應協調好兩個部門的工作的,但殿閣大學士隻是五品官員,工部和戶部尚書都是正二品官員,五品官員能協調好二品官員嗎?

不但殿閣大學士無法協調好這件事情,戶部和工部兩方更是不贊同殿閣大學士們制定出來的漕運工程問題,再度産生了争論。

最終,隻能鬧到皇帝朱元璋那裡。

這使得朱元璋需要獨自負責此事的處理。

殿閣大學士的弊端就體現在這裡了,而内閣制度卻能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其擁有殿閣大學士制度中的‘處理問題’的能力,也就是依舊如殿閣大學士制度般,由官員們商量解決問題的方案。

同時又能解決,六部官員不聽從殿閣大學士命令的這個弊端,因為最終下令,是皇帝下的命令,而非殿閣大學士。

要知道,原本的殿閣大學士的權力,完全依附于皇帝個人意志,缺乏法定地位和程序化運作,可内閣通過“票拟和批紅”機制,将權力嵌入國家行政體系,形成制度化的決策,這種結構使内閣獲得穩定的政策影響力,而非依賴臨時性的君主授權。

又能解決皇帝身上的擔子。

還有。

内閣制度确立了文官集團對政務的系統化處理能力。

通過分工協作和層級審核,内閣構建了專業化決策流程,顯著提升行政效率。

而原本的殿閣大學士制度,卻因缺乏固定分工與協作機制,難以形成持續有效的政策輸出。

總的而言,這制度确實很不錯。

高坐于上方的朱元璋,見衆多官員都對這内閣制度贊不絕口,他微微颔首,不過并未立刻做出決定,而是淡聲道:

“這制度,目前看起來确實不錯。”

“咱回去想一想,若是合适的話,未嘗不可以采用。”

聞言。

朝堂上的諸多文官們皆心中暗喜,其實他們可是清楚,内閣制度雖然說比殿閣大學士制度更完美,但他們支持此制度的原因,卻是因為内閣官員權力地位遠遠比殿閣大學士強太多了。

能獲得的利益,也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