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你的内閣制度吧。”
聞言。
朱允炆面色不動,心中卻暗喜。
你朱允熥就算是再能耐,可等到我拿出來這内閣制度,你也要給我縮起來。
什麼公侯歲俸之事,什麼治理蝗患的方法,這些在決定朝廷官僚制度的面前,都是兒戲罷了,一點可比較的資格都沒有!
關于内閣制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朱允炆昨夜可是背的滾瓜爛熟,随即便言道:
“内閣制度對比殿閣大學士制度,主要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由内閣成員審閱全國奏章,提出初步處理意見,譬如“批準”、“駁回”,寫在紙條上貼于奏疏稱之為“票拟”,供皇爺爺參考;同時負責起草诏書,代拟聖旨、敕令,例如冊封皇後、對外國诏書等,但最終需皇爺爺親批。
“内閣制度,兼備顧問職責,天子可進行政策咨詢,召閣臣讨論重大事務,亦可作為軍事參謀,記錄軍情、起草戰報,甚至參與戰術謀劃;還有文化工程,負責主持修書,參與制定曆法等等。,
“内閣制度的權力中,雖然沒有策權,但可以通過“票拟”和日常奏對,讓意見常被天子采納,孫兒打個比方,若是财政調整的話,内閣成員提出建議,最終由天子采納,然後天子下令讓戶部執行。”
“還有”
朱允炆把内閣制度詳細的說了清楚,這讓朱元璋聞言,不由得連連點頭,他發現了這内閣制度确實比殿閣大學士制度,更好用一些。
“你們覺得,這内閣制度如何?”
朱元璋習慣性的,把問題交給大臣們商議,然後他了解了所有大臣的想法後,再做出最終決定。
文武百官們,也認真的聽完了朱允炆所提出的内閣制度,皆感到深深的不凡,這制度确實看起來比殿閣大學士制度,強了不少!
其中,立刻就有大臣站出來支持朱允炆了,依舊是方才的黃觀,他滿臉贊歎之色,道:
“陛下,這内閣制度實乃利國利民之制度,并且如二皇孫殿下所言,此制度也确确實實解決了殿閣大學士制度所遇到的諸多問題,要知道原本殿閣大學士們,僅僅承擔“備顧問”和起草文書的工作,譬如大學士們平日裡隻負責整理陛下的诏令,根本沒有資格參與決策;可若是使用内閣制度的話,那麼内閣中的大臣們就可以獲得而“票拟權”,由他們來審閱奏章,并提出處理意見,這樣才能形成政務流程的關鍵環節,最終由這些大臣商議出來具體的解決方案,在交給陛下做出決定,這樣既能保證他們不會和六部直接接觸,也能保證最終決定權是掌握在陛下手中,陛下下令給六部,六部不會因為是内閣官員做出的決定,而不去執行。”
“内閣可以通過日常奏對和起草诏書滲透,解決大部分基礎問題,而大學士們隻能執行陛下普通的的指令,這代表着他大學士們幾乎沒有處理事情的能力,久而久之他們将越來越沒有用處。”
黃觀滔滔不絕,言辭中盡是對内閣制度的贊歎,随即翰林學士劉三吾也不禁點了點頭,言道:
“若陛下采用内閣制度的話,那麼此制度就會形成“六部奏章、内閣票拟、皇帝批紅、執行”的政務循環,這種流程将内閣置于決策中樞,而我大明朝目前的殿閣大學士制度中,六部直接向皇帝奏事,這導緻陛下需要每日處理三四百件奏章,如此多的奏折需要處理,不但會使得陛下感到勞累,同時也容易出錯。”
“在臣看來,内閣制度最好的地方,還是對于人事協調能力的增強,内閣通過“廷推”影響官員選拔,而殿閣大學士無權幹預六部人事,陛下禁止翰林官與六部往來,這樣的話一旦出現涉及到多個部門共同需要商議的事情,難以進行快速協調,容易延續時機。”
劉三吾作為當世大儒,在文人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名滿天下,在朝堂上更是受到大量文官的擁戴,他這一番話,讓很多文官不由得點了點頭。
說的太有道理了。
确實,内閣制度和殿閣大學士制度相比的話,強太多了。
殿閣大學士僅承擔文書起草與顧問咨詢的被動角色,職能局限于信息傳遞和事務性支持,而内閣制度則通過“票拟權”将職能拓展至決策參與,形成從奏章審閱、政策建議到诏令草拟的完整流程,使内閣成為連接皇權與行政體系的樞紐,直接介入國家治理的核心環節。
這就解決了不少問題。
不然的話,就會出現種種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