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緻命問題,是行政流程的複雜化。”
“對于這個問題,内閣有着明顯的缺陷,内閣需通過司禮監批紅、六科複核等流程,若我朝直接使用此制度,會加劇皇爺爺本來就诟病的‘案牍之弊’莫非皇兄忘記了,皇爺爺曾經就言過:‘文書盈幾,徒勞精神’?”
“而軍機處制度,卻明顯改良了這個弊端,其采用‘單片密奏、禦前會議、口谕執行’的極簡流程,繞過通政使司、六科等中間環節,效率提升至少一倍以上。”
行政流程的複雜問題,朱允熥倒是并未改變曆史上清朝的軍機處制度,因為這一點清朝的軍機處很不錯,清代軍機處處理奏折速度堪稱恐怖,既方便又快捷,不但節省了官員們的時間,更節約了皇帝的時間。
“另外,第四個緻命問題,就是宦官幹政的問題了。”
“我不知道,皇兄是明知道存在着這種問題和弊端,依舊選擇提議内閣制度,還是不知情。”
朱允熥看了朱允炆一眼,緩聲道:
“内閣制必然衍生司禮監批紅權,為宦官幹政埋下伏筆,如今有着皇爺爺在,自然宦官問題并不會出現,這個時期宦官也不會勢大,但制度慣性将引發連鎖反應,未來一旦後續的皇帝并沒有皇爺爺這般的權力,那麼是否會出現皇帝借助宦官對抗内閣的事情出現?這不變相的讓宦官掌權了嗎?出現類似東漢時期宦官幹政之事?”
“可軍機處制度,卻全然不會出現此等問題,其決策全程由皇帝親自主持,文書傳遞由錦衣衛而非宦官負責,從制度設計上切斷宦官介入通道。”
将四個緻命問題全部說完後,朱允熥基本上已經能夠确定,皇爺爺朱元璋是絕對不會采用内閣制度的。
或許,會采用自己所提出的軍機處制度。
因為經過他的改良,軍機處制度确實很适合當今的大明朝。
改良後的軍機處制度相較内閣的制度,優勢太大了,其不但能精準匹配洪武朝軍事優先的需求,又能避免内閣的局限性,内閣擅長處理民政,但洪武時期核心挑戰是北元、倭寇等軍事威脅,内閣缺乏專業軍事決策能力。
内閣要求皇帝放權,而朱元璋堅持‘自操威柄’,所謂‘凡事皆自決斷”’,就是這個道理,軍機處這方面比内閣制度更強,所有決議最終需皇帝口谕确認,參軍事僅提供選項,譬如‘上策、中策、下策’簡析,其完全能夠滿足其皇權控制欲,同時又能夠減輕工作量。
相比之下,孰強孰弱,一眼就能看出來了。
這朱允炆的内閣制度,拿什麼和自己比?
“對了,方才我說過,若是軍機處制度存在不足和弊端的話,諸公盡可提出來。”
“不知,劉翰林認為,我這軍機處制度是否存在問題?”
朱允熥看了劉三吾一眼,他發現這個老頭子挺能蹦跶的,并且自認為學識不俗,那麼好,就和這劉三吾鬥鬥。
剛才不是挺能叫的嗎?
給你一個機會,繼續表演一下,看看你能不能挑揀出來軍機處的問題。
“我,我”
劉三吾立刻結結巴巴起來,他确實根本挑揀不出來軍機處制度所帶來的問題。
說實在的。
這制度,确實比他們苦心研究出來的内閣制度,強了不知道多少倍!
軍機處制度,該不會真的是朱允熥所想出來的吧,看着他言辭流利,根本沒有任何死記硬背的樣子,或許真的是朱允熥所想出來的!
朱允炆這個時候,顯得沉默了許多。
臉色越發陰沉。
不喜、怨恨、憤懑、惱火。
種種情緒,于他的心中交織,湧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