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第3頁)

這還真的不好說。

程朱理學,是北宋時期所提出來的。

程颢、程頤提出‘性即理’‘存天理,滅人欲’等命題,将儒家倫理上升為宇宙法則,然後到了南宋時期,朱熹著《四書章句集注》,構建理學體系,确立‘理氣論’‘心性論’等理論。

到了元朝時期,元仁宗将朱熹《四書集注》列為科舉标準,理學成為朝廷的意識形态。

而現在,大明朝盛興的也是程朱理學。

具體而言,程朱理學并不複雜,其的核心理論為‘理氣二元論’。

看起來挺玄乎的,實際上确實挺玄乎。

理,為永恒不變的宇宙法則,譬如‘三綱五常’。

氣,為構成萬物的物質基礎,理氣結合生成世界。

理如模闆,月印萬川。

氣如泥土,理搭于氣而行。

這當中,對于程朱理學最重要的,就是人性論!

對于人性論而言,其實很早就有人提出過性善論、性惡論,有的人認為人性本善,有的人認為人性本惡,可程朱理學認為‘性即理’。

性即理,又分為天命之性和氣性之性。

天命之性,代表着純善的‘理’在人身上的體現,也就是仁義禮智。

氣質之性,代表着受‘氣’影響産生的私欲,需通過修養消除。

又有方法論,代表着格物緻知,簡單的講,就是通過觀察事物探究其‘理’,最終達到‘豁然貫通’的境界。

其實這這些相對而言,僅僅是一種思想罷了,真正讓陳南賓在意的是程朱理學提出的倫理觀。

程朱理學注重存天理,滅人欲。

“程朱理學思想,其實蠻不錯的,但我覺得存天理,滅人欲這一點,有些問題。”

陳南賓給出自己的想法。

這讓朱允熥心中不由得一喜。

看來自己這位老師,并非是那群死闆的書呆子。

随即,朱允熥便言道:

“老師和我看法一樣。”

“存天理,滅人欲,這話意思本身,倒是很正常,其中的天理指符合儒家倫理的普遍法則,如仁、義、禮、智;人欲指超出合理需求的私欲,如貪婪、淫逸,而非基本生存欲望。”

“本旨是通過道德修養克制過度欲望,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朱熹原話就有着:‘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可而今,大明朝盛興程朱理學思想,現有的文官集體已經将此思想,轉化為一種極端思想,比如文官集體将‘人欲’擴大化,讓正常人的需求,譬如‘改嫁’、‘經商’污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