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第1頁)

若是他們發展壯大起來的話,難保不會出現第二個蒙古帝國。

今日朝會,商議的就是是否攻打鞑靼、瓦剌兩部。

目前這兩部其實尚未發展壯大起來,甚至也僅僅是他們自己人稱呼自己為鞑靼、瓦剌而已,而大明朝的人士基本上都稱呼他們北元、胡虜。

也是因為今日要商議攻打他們的事情,才對兩部進行正式稱呼。

“議一議吧,到底打不打瓦剌、鞑靼兩部。”

朱元璋高坐于上方,注視着下方的文武百官,聲音平靜。

兩部對他們大明朝有着一定的威脅,其中瓦剌更是多次侵擾大明,他已經産生徹底掃蕩、清除兩部的想法了。

“陛下,臣不建議攻打瓦剌、鞑靼兩部。”

這時,文官中,有一人站了出來。

說話的,是當今大明朝的戶部尚書郁新,他中年模樣,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瓦剌、鞑靼兩部地理與氣候,嚴重阻礙我大明朝軍隊的行進,眼下漸漸步入秋冬之季,若是真的準備攻打這兩部的話,那麼現在準備籌備糧饷、兵源、火器等等,估計可能到了冬季才能正式出發,而漠北地區冬季嚴寒,我大明朝根本沒有核耐寒裝備,戰馬易凍死,這就大大影響了我朝軍隊的戰力。”

“若戰争從冬季持續到春季,漠北地區春季更是沙暴頻繁,蒙古高原春季多風沙,亦影響我大明朝行軍和火器使用。”

“除此之外,漠北太遠了,真的攻打這兩部的話,補給線過長,從北平至克魯倫河約,一個月也未必能順利到達,至阿爾泰山則更遠,糧草運輸更是依賴牛車,效率低下,容易遭蒙古輕騎襲擾,還有水源匮乏的問題,草原深處河流稀少,明軍需依賴有限綠洲,易被蒙古人切斷水源。”

“我大明朝若是真的對兩部展開攻伐的話,必敗!”

随着郁新的話音落下,不少文官盡皆點了點頭,确實是這樣啊。

戶部尚書郁新這邊剛說完,兵部尚書沈溍緩緩出列,聲音沉穩有力:

“陛下,臣也不建議,此時攻打鞑靼、瓦剌兩部。”

“而今,我大明朝雖然強盛,可蒙古軍隊的戰術優勢依舊明顯,其遊擊戰與運動戰堪稱迅雷之勢,蒙古騎兵‘來如天墜,去如電逝’,一旦開戰,他們往往避免正面決戰,專襲糧道,這也是我大明朝的緻命之處。”

“再者,騎射方面,蒙古騎兵對于我大明朝依舊有着顯著的壓制,蒙古人‘自幼騎射,不鞍而馳’,一人多馬,機動性遠超明軍;而我大明朝的火器,譬如碗口铳,在草原開闊地帶射程有限,難以有效殺傷分散的遊騎。”

“另外,我大明朝面對北元,依舊有着情報劣勢,蒙古部落‘居無定所’,我明朝軍隊斥候難以鎖定主力位置,而瓦剌、鞑靼可通過‘狼煙傳訊’快速集結,而明軍反應遲緩。”

文官們再次點頭,大明朝而今對鞑靼瓦剌展開攻伐,實乃不智選擇。

除了這些外,還有着不少原因。

現如今,大明朝的衛所制也顯得疲敝了,軍戶逃亡嚴重,許多衛所缺額三成以上,這如何能盡快補充兵源?

一旦出征北元的話,勢必會出動部分邊防軍隊,而邊軍長期戍守,厭戰情緒滋生,這些人戰鬥意志下降,已經不算精兵了,攻打也容易失敗。

其實,最大的問題還是火器。

攻打北元,大明朝的軍隊對于火器依賴很嚴重,可現如今的火器缺陷也很嚴重,雖然大明朝軍隊已經裝備火铳、火炮,但,草原潮濕,火藥易受潮失效,同時重型火炮,譬如如大将軍炮,難以在漠北機動。

火器是中原王朝唯一能有效克制北元騎兵的方法,現在火器方面不足,根本不可能擊潰鞑靼和瓦剌啊。

文官們建言,不願對鞑靼和瓦剌動刀兵,武将們卻完全不是這種想法,這分明是文官們不想讓他們武将們再度立功了,不想讓武将集體再出新人了。

這種心思,誰看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