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軍器局設郎中、員外郎主管,下轄數千匠戶。
朱允熥也見到了軍器局的郎中,名叫陳鐵山。
對于陳鐵山,朱允熥有着一定的了解,其是南直隸應天府人,出身于匠戶世家,其父為元朝工部匠官,歸附明朝後轉入軍器局。
他曾主持改良洪武手铳,将铳管厚度從二分減至一分半,減輕重量而不損強度,又推行‘火器三驗法’,也就是水驗、火試、彈測三法,降低炸膛率。
可惜,其并未讓大明朝的火器進行進步亦或者改革。
思索間,朱允熥讓陳鐵山去令人,把連發火铳拿過來,他這次主要改良的,就是連發火铳。
明朝的連發火铳雖然在設計上試圖提高火力密度,但在實際使用中存在諸多嚴重缺陷。
怎麼說呢,其最突出的問題是裝填效率低下。
盡管三眼铳等連發火铳可以連續發射三次,但每次發射後都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清理铳管并重新裝填,再加上一旦遇到特别激烈的戰鬥,士兵往往隻能完成一輪齊射,之後便陷入漫長的裝填過程,這段時間極易遭到騎兵突擊。
其次,就是可靠性堪憂,多管結構的铳身連接處容易因高溫變形,實戰中經常出現铳管錯位導緻無法擊發的情況。
朱允熥記得清楚,洪武二十三年,大同鎮戰役就因這連發火铳的問題而受到了極大的影響,根據戰後總結,此戰三十柄三眼铳中,足足有十七柄因管身變形而報廢!
這是什麼概念?
接近七成的報廢程度了。
若連發火铳始終這個質量的話,大明朝哪來的錢持續不斷地制造新的連發火铳?
再者,就是射擊精度極差。
連發火铳由于多管結構難以保證铳管的直線度,彈丸出膛後散布範圍往往超過五尺,五十步外的命中率不足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