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1頁)

吳王。

這個王位,對于朱允熥而言很有着誘惑力。

同時,其對于大明朝也是有着一定的政治意義的。

甚至,吳王這道王号,也可以被視為大明朝開國前的政治象征。

因為之前朱元璋就是吳王。

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自立為‘吳王’,但仍奉韓林兒的龍鳳政權為正朔。

其意義,象征着合法性來源,朱元璋借‘吳’地這裡的江南正統性,來抗衡陳友諒代表的漢、張士誠代表的周等割據勢力。

大明朝現如今的軍政體系奠基,也是因為吳王而建立的,朱元璋早年設立‘吳王府’機構,形成早期官僚體系,譬如李善長任右相,徐達、常遇春為将領。

若是能被封為吳王,同樣也意味着能夠經控制江南财賦重地。譬如蘇松杭嘉湖等地。

但自從洪武三年之後,吳王這道王位就再也沒有被朱元璋賜下過了,甚至洪武一朝就無人擔任過吳王。

這是一種爵位避諱。

洪武三年,朱元璋曾拟封第五子朱橚為吳王,但因‘錢塘财賦重地,不宜建藩’改封周王,封地位于開封。

究其原因,則是因為若是有皇室成員被封為藩王,那對于經濟控制度太高了,江南是朝廷稅賦核心,藩王坐鎮易威脅中央,再加上有着一定曆史包袱,朱元璋本人曾為吳王,此爵位象征過強,恐後代借勢坐大。

最終,朱元璋制定了‘吳越不封’的原則,洪武十三年後,江南核心區不設藩王,僅派文官管理。

吳王代表着江南正統的延續,朱元璋以‘吳王’身份整合南方資源,最終統一全國,故‘吳’代表着經濟命脈,大明朝依賴江南賦稅,又因文化正統,南宋以來,江南被視為華夏文明核心區。

可以說,朱允熥索要這吳王位置,絲毫沒有掩飾自己的野心!

而朱元璋這邊,聽了朱允熥的要求後,臉色有些不好看。

“你可知曉,這吳王位置代表着什麼?”

朱元璋凝視着朱允熥。

這小兔崽子,膽子也太大了。

竟然敢要吳王。

這是在明目張膽的索要權力啊。

違背"吳越不封"祖訓

一旦真的封朱允熥為吳王,那麼他确立的‘江南核心區不封王’原則将被打破,雖然此舉有着一定的象征意義,比如顯示皇帝對江南控制力的絕對自信,或預示朝廷财政體系改革,需親王坐鎮财賦重地,但有這個必要嗎?

好處明顯沒有壞處多。

朱允熥真的成為吳王了,那麼他就将獲得江南地區的各種資源,這些資源不僅僅包括軍事領域,還包括政治領域,因為大明朝現如今就是江南地區的文官大族最多。

也會導緻,大量的門閥大戶投靠朱允熥。

這樣下去,奪嫡之戰豈不是更加激烈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