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第1頁)

“這件事情,朝廷都沒有辦法解決,若是丢給朱允熥,足夠他忙活的了。”

他們二人所說的改稻為桑,乃是當今大明朝江南地區的一個很明顯的問題。

江南地區全年炎熱,最适合用來種植水稻了,自古以來這裡也是種植水稻的地帶。

可自從大明朝開始,就已經變了。

因為絲綢的利潤遠高于種稻。

江南一畝桑田的年收益約為四五兩白銀,而稻田僅一二兩。

這價值能相同嗎?

傻子都知道,到底是種植稻田,還是種植桑田。

再加上,桑田種植出來的生絲利潤極高,若是和商人合作的話,那麼收益将再度翻倍。

一畝桑田可能能獲得十兩白銀,而稻田也就一二兩。

現如今,大明朝已經陷入穩定狀态了,因此國内宮廷、官僚消費量大,南京織造局年需絲綢十萬匹以上,這就導緻越來越多的百姓,開始改種桑田。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當今的政策與賦稅壓力。

江南承擔全國最重賦稅,農民為湊足稅銀,被迫改種經濟作物。

官府對桑蠶戶征收‘絲絹稅’,稅率可是低于糧稅,就算是省這份稅錢,百姓們也肯定會選擇種植桑田啊。

同樣的一畝田。

種植桑田,賺的錢更多,交的稅更少。

你說到底種哪個?

再者,江南地區的氣候與地理條件,也适合種植桑田,太湖流域水網密布,适合桑樹種植,且可‘桑基魚塘’模式,塘邊植桑,塘中養魚,江南氣候溫暖,桑樹一年可采葉三四次,效率高于北方。

這也是宋元時期的傳統了,南宋時江南已出現‘稻桑争地’,但比例控制在桑田占二成以下,元代鼓勵絲綢出口,桑田擴張至三成,到了明朝,朱元璋雖重農抑商,但江南民間自發改種。

蘇州府之地,吳江、震澤等地桑田占比達四成。

湖州府之地,歸安、德清出現‘無糧鄉’的恐怖景象,全境植桑。

而這種情況,也是朝廷默許,因絲綢可折抵稅糧,洪武十八年就出過一條命令,‘絹一匹折米一石’。

可這樣子看起來确實不錯,但卻出現了很多問題。

這也是黃子澄和齊泰等人對付朱允熥的關鍵,朝廷這兩年對于江南地區改稻為桑的問題,産生了很大的分歧,一部分人認為改稻為桑是好事,一部人認為是壞事,漸漸的陛下也決定,開始扼制這種現象了,可這個問題哪裡是那麼好解決的?

由于江南地區大面積改稻為桑,這使得農業結構失衡,因此産生了糧食安全危機,江南從‘蘇湖熟,天下足’的糧倉轉變為缺糧區,甚這兩年來,蘇州府每年需從湖廣調入糧食兩百萬石以上,形成‘仰食四方’的形式,本地種植的糧食,都不夠本地人吃的了,甚至需要周圍其他地區運送糧食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