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第1頁)

這朱允炆如何争奪?

怎麼也不可能奪的過啊。

就在文武百官,各自心中浮現出不同想法之際,朱元璋忽然看了看官員人群中的翰林院承旨張以甯。

現如今的翰林院學士劉三吾,也是在人群中的。

不過翰林院,并非隻有翰林院學士,還有着多名翰林院承旨共同處理諸多事情。

隻見張以甯緩步走了出來,他大約四十多歲的年齡,從懷中翻了翻,拿出來一道聖旨。

衆人見狀,臉色立刻就變了,這怎麼還把聖旨拿出來了?

陛下要宣讀什麼事情?

不過,這聖旨怎麼不是由翰林院學士劉三吾來讀?

正常情況下,翰林院學士劉三吾才是最有資格讀聖旨的那個人啊。

難道說。

因為劉三吾是二皇孫朱允炆的老師,已經相當于朱允炆這一派了,所以讀聖旨這種事情,已經不能交給劉三吾了?

還有,怎麼感覺這張以甯懷中好像還有其他東西呢?似乎也像是聖旨,難道說這聖旨并不是僅僅隻有一份,而是很多份?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

張以甯的聲音響起,聞言文武百官立刻紛紛跪下,而遠處的百姓們聽不太清楚這裡的聲音,但見狀也紛紛跪下,官員們都跪了,他們這些百姓們不跪,豈不是沒長眼睛?

秦王朱慡、晉王朱棡、燕王朱棣,以及朱允炆、朱允熥也紛紛跪下。

隻見張以甯繼續道:

“朕惟治國之道,必先強兵;強兵之要,首重舟楫。今察皇孫允熥,聰穎勤勉,深谙匠藝,所制戰船,鐵甲堅利,火器精猛,更創螺旋之巧、鉛封之固,實乃水戰之利器,國朝之重器。”

“特授允熥「督造水師戰船總制使」,領工部船政司事,兼提調龍江、清江、蘇州三處造船廠,總攬天下戰船營造、改良、修葺諸務;凡戰船式樣、工料采辦、匠役考選,皆由其專斷;各都司、衛所戰船調度、水師操演,亦須聽其節制。”

“另設「戰船研造院」,擇通曉算術、格物者三十人隸之,專司火器改良、船式新創,準爾歲撥内帑銀五十萬兩,自募閩粵巧匠,不拘常例,五品以下官吏,有違令者,可先拿問後奏;軍國要務,許爾專折上達。”

“爾其慎乃攸司,克勤克敏,俾我大明水師,威震四海。”

“欽哉!”

文武百官們,盡皆跪拜在地上,聽着這道聖旨,他們的心緒猶如排山倒海般,陷入巨大的震撼。

陛下,竟然賜給了朱允熥如此大的權力!

大明朝,真的要變天了!

這其中代表的東西太多了,要知道現在可是奪嫡關鍵時期,陛下卻授予朱允熥‘督造水師戰船總制使’這一實權重職,這絕非是簡單的技術任命,而是具有深遠的政治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