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第1頁)

接下來,朱允熥将徹底的進行軍工壟斷,朱允熥掌控龍江、清江、蘇州三大造船廠,等于捏住大明九成的戰船産能,水師将領、漕運官員的升遷皆需其首肯,形成龐大技術官僚網絡。

同時朱允熥也将擁有着一定的軍權滲透,戰船調度權使其能間接幹預沿江水師布防,如長江各衛所戰船修造、火器配給均需經其手,變相掌握部分軍事命脈。

這對于朱允炆而言,更是形成了對‘文治路線’的制衡,朱允炆依仗翰林文官集團,主張‘寬仁治國’;而朱允熥憑借軍工技術崛起,代表‘強兵務實’路線,陛下此舉意在保持朝堂平衡,避免文官獨大,但朱允熥可是還有這武将支持的啊,這代表着朱允熥的權力地位一定程度上,已經超過朱允熥了。

還有,聖旨中‘可先拿問後奏’、‘專折上達’等特權,實為賦予朱允熥獨立于文官體系的奏事權,直接削弱朱允炆支持的六科給事中封駁之權。

這也是在向勳貴集團釋放信号。開國勳貴多掌兵權卻不懂技術,朱允熥的複合裝甲、線膛炮等創新,迫使淮西武将集團不得不依附新式戰船體系,也代表着朱允熥将大幅度的掌控軍事力量,也使得淮西勳貴集體更加聽從于朱允熥。

黃子澄、齊泰等人跪在地上,深深的低着頭,心中滿是駭然和驚恐,更多的則是慌亂,陛下授予朱允熥‘督造水師戰船總制使’這一官職,可以說已經徹底的對朱允炆的隐儲君地位構成了威脅。

現在看起來,可能威脅并不大。

但随着時間的積累,朱允炆這一派的文官集體支持者所精心構建的‘仁政’話語體系在軍工技術面前蒼白無力,随着時間的發展,朱允熥勢必以‘歲撥内帑銀五十萬兩’的财力招募閩粵工匠,到那個時候,工部、戶部的文官徹底失去對造船業的預算控制權。

而朱允熥還擁有了‘五品以下先拿問後奏’的特權,使其能直接逮捕反對技術改革的官員,這就意味着任何文官集體的官員得罪了朱允熥,或者朱允熥想要搞某個官員的話,簡直輕而易舉。

更加可怕的是軍事平衡的颠覆,通過控制龍江、清江兩大造船廠,朱允熥實際掌握了長江水師七成的戰船維修渠道,這也将代表着朱允熥掌握着大量的資源。

陛下在聖旨中強調‘威震四海’,實則是将‘技術革新’與‘天命所歸’挂鈎,朱允熥再次獲得了不菲的權力。

黃子澄等人心中憤憤不已,怎麼事情淪落到了這種境地,朱允熥這邊跪在地上,心中思緒湧動。

他此時自然是還高興的。

但,并沒有過于激動。

因為掌握這般大的權力,同時也代表着要具備相應的責任,皇爺爺朱元璋将如此要害部門交給皇孫而非兒子,實為測試自己的統籌能力,若自己能平衡工匠、武将、文官三方,則證明他有帝王之才;若引發混亂,則順勢收權。

宋元以來,誰掌控長江水師誰得天下,如陳友諒水師之敗決定朱元璋稱帝,此時皇爺爺将水師命脈交予他,近乎默許其’以船争位‘。

這是自己最終能戰勝朱允炆的關鍵,而如何戰勝,就要看他在這位置上的表現了,這可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很考驗人。

“孫兒,領旨謝恩!”

朱允熥心中思索片刻,随之就起身過去接旨,然後朱元璋打量着諸多依舊跪在地上的文武百官,淡淡的道:

“都起來吧。”

文武百官心情各不相同,不過很多人此時都注意到了,那張以甯胸膛顯得鼓鼓囊囊的。

難道說

是了。

陛下肯定是事先準備好了三份聖旨。

晉王朱棡、二皇孫朱允炆、三皇孫朱允熥,若是誰能在此次戰船對撞的過程中獲得勝利,那麼就宣讀相應的那份聖旨,也就是說假如這次戰船對撞,是朱允炆勝利的話,那現在掌握這天大權力的,就是朱允炆了。

很多官員,心中都猜測到了這一點,自然也包括翰林學士劉三吾、黃子澄、齊泰等人,他們意識到這一點後,心中滿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