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六年,清朝疆域的蒙古的主要部落包括漠南蒙古、喀爾喀蒙古和衛拉特蒙古三大部分。
在明朝末期,漠南蒙古被皇太極征服,并成為清朝的盟友。
這些部落主要分布在後世的内蒙古地區,與當時的清廷有着緊密的政治和經濟聯系。
喀爾喀蒙古在康熙初年被準噶爾部的噶爾丹征服,但最終在康熙皇帝的三次親征下,喀爾喀蒙古重新歸順清朝。
這些部落主要分布在後世的蒙古國和外蒙古地區。
按照曆史記載,喀爾喀蒙古是在康熙二十七年才被準噶爾部落吞并的。
現在還隻是康熙十六年,所以喀爾喀蒙古還在清朝的統治之下。
至于最後的衛拉特蒙古(即漠西蒙古)并入清朝版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其過程貫穿了清朝的前期至中期。
公元1635年,和碩特部歸附;公元1646年,衛拉特各部聯名向清廷臣服;公元1755-1758年,乾隆平定了準噶爾部;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部東歸。
至此,衛拉特蒙古各部通過不同曆史事件才逐步被納入清朝統治體系,前後曆時約136年。
姜楓這次率領的五萬北征大軍,全部由騎兵構成,每人都是一人雙馬。
這也是将清廷的戰馬全部繳獲之後才有了這麼多的戰馬。
為了減少路上的損耗,姜楓把所有糧草都放進了随身空間裡,所以這一路上的行軍極為迅速。
他們要面對的第一個對手,便是位于正北方的喀爾喀蒙古。
喀爾喀蒙古的劄薩克圖汗素巴第得知消息後,立刻調集本部落三十萬大軍,直接陳兵在烏蘭布統準備跟天龍軍決一死戰。
理想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
當全副武裝,攜帶着迫擊炮、重機槍、神威步槍和手榴彈的天龍軍戰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将喀爾喀騎兵打的死傷慘重。
冷兵器對上熱武器的戰争,那就是一面倒的。
後世就有一個很鮮明的例子。
1879年,在那個馬克沁重機槍尚未問世的年代,近1700名英軍士兵使用着當時最尖端的步槍和大炮,與非洲祖魯族勇士進行了幾天的血戰。
結果是,裝備着大刀和長矛的祖魯勇士雖損高失達3000多人,但他們卻成功地戰勝了英軍。
然而時間過了僅僅15年後,1894年的津巴布韋爆發了第一次馬塔貝勒戰争。
這次,隻有50名的英國殖民地警察,他們操縱着4挺馬克沁重機槍,去對抗超過5000名的祖魯勇士。
雙方的人數比例近乎是100:1。
按照現代的表述,如果每一個祖魯勇士隻是咬一口,都足以把英國人全都咬死。
戰場上,祖魯戰士勇猛沖鋒了數十次,然而結果卻是50名英國警察毫發未傷,而祖魯勇士卻有3000多人被重機槍射殺,餘下的人全線潰敗。
1898年,8000名英國遠征軍侵略了埃及的鄰國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