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明早有準備,他從考籃中拿出一小團棉花,搓成兩個團狀,分别塞進自己的耳朵裡,這才接着專心緻志奮筆疾書。
不遠處,宋玉的号舍。
待宋玉勉強将四書五經部分作答完,他已經一個頭兩個大了,看到策論的三道題目又是眼前一黑。
“漕運淤塞整治”“邊疆倭寇治理”、“藩王屯田要害”?
這都是什麼和什麼?
藩王屯田和邊疆倭寇尚且可以作答一二,京城中的藩王近年來被聖上削得差不多了,這個照搬即可。
倭寇無非就是先打,打不過再求和罷了。
可這河道淤堵?
他怎麼知道河道淤堵怎麼辦?
怎麼和他押的題差了十萬八千裡?
宋玉下意識咬上了手指甲,不住唉聲歎氣。
宋志明這邊卻又是另一幅光景。
果然,他的猜測沒錯,今年的會試和鄉試一樣,側重民生,他隻需要結合大周朝的實際狀況加以自己腦中的藍星治理藍圖,便可手到擒來。
執筆時,宋志明忽然又想起了班樓包廂中三兩官員的扼腕歎息,元宵燈會上謎語攤子前學子的陣陣熱議,街巷鄰裡間百姓對時事的怨怼,還有小五他們那般乞兒的困苦境況
樁樁件件的事件直逼腦海,此次的會試策論,所指要害哪一個不指向這些方面?
想到這,宋志明仿佛看到了大周朝的現在和未來,看到了他來到這個朝代立志科考入仕,不單單是為了打宋玉那幫人的臉,也是為了大周朝千千萬萬百姓的将來。
他深吸一口氣,拿起狼毫沾了沾硯台裡的墨漬,揮筆寫下自己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