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4章(第1頁)

不用說,這個主意是秦江給胡亥出的,為此嬴政還專門将他召進皇宮了一趟。經過秦江的解釋,嬴政意識到這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一個拉攏全國讀書人的機會。

要知道,現在讀得起書的人幾乎全部都處于處于中産階級,他們自認自己滿腹經綸學富五車。

但卻得不到賞識,時間久了誰知道會不會出現那種既然你看不上我,那我就轉投他國的奇葩。

對于當前的局面嬴政自然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畢竟實話實說這些人才算是大秦國的根本。

而科考的出現無疑是給嬴政指了一條新的出路,他之所以看着胡亥舉行科考,一是為了檢驗他的能力,二則是看看這個科舉究竟如何。

失敗了對大秦也沒啥影響,要是成功了他便可以推行全國,兩父子之間的事怎麼能用摘桃子來形容呢,對不對?

在隋唐時期阻攔科考的勢力大抵可以分為三部分,一為世家門閥,他們長時間掌控着地方,在朝堂上也有一言之地,地方上的官員也多為他們家中的子弟。

二為貴族,不過他們本就與國同休,之所以這樣多是随大流。

三為官員,前面就有說過,那時的官員多為世家子弟,天然的瞧不上寒門弟子,認為自己與他們一起共事是對自己的侮辱。

不過,現在嘛,以上這三條根本不存在。

大秦現在實行的是“強幹弱末”的國策,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将地方上的世家大族遷入關中,到時候他們敢跳,朝廷就能将他們全家遷入關中。

說白了,大秦現在根本就不存在世家門閥生長的土壤。

至于貴族,大部分都是一些眼高手低的貨色,到不了給他們一些好處就是。再說他們為何要反對科考?

要知道現在讀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拜老師之外,家裡還要有藏書,有好些書籍因為各種原因現在都成了孤本。

而這些孤本又大多藏在這些家夥們手中,等閑根本不會示衆。要是在占據了這麼大的優勢的情況下還不如寒門,那就活該他們沒落了。

至于官員,說實話他們巴不得朝廷推行科考呢,要知道大秦現在實行的是舉薦制度,新的官員多由地方官員舉薦而來,但是這麼做也不過是杯水車薪而已。

這樣就大大得限制了國家的發展和疆域的擴張。為此嬴政之前還專門下過诏令,要求地方官員每年都要給朝廷舉薦定量的人才。

甚至将之與他們的政績挂鈎,但是地方的官員們真的是甯願自己被斥責批評丢掉官位,都不願意向朝廷舉薦人才。

因為這時候舉薦人才是要負連帶責任的,要是自己舉薦的這個人日後犯了大錯,或着直接幹脆造反了。

那麼舉薦他的這個官員最少都要落得個識人不明的下場,那麼他的官場也算是混到頭了。

如此一來他們為什麼要反對科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