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老頭開口道:“這不是前段時間你前腳剛走陛下就給我們仨各自安排了職位嘛,不是什麼要職,隻要每天過去點個卯就成。
老王頭去了上林苑,老白頭去了大司農,老夫去了少府,悠閑了幾十年,怎麼臨了臨了還跑到孫子的手底下去了。”
楊老頭說得有趣,惹得在場的人哈哈大笑,另外兩個老頭更是不忘趁機挖苦他幾句。
“小子你還沒說陛下這是什麼意圖呢。”
“對,對。快說,這段時間愁的老漢我覺都睡不好。”
末了,兩個老頭又向秦江催促道。
聽完老爺子們的話,秦江暗自在心中算了一下,現在是九月,再過不到一個月嬴政就要正式露出自己的獠牙了。
秦江對三個老頭子說道:“老大人不用擔心,這是好事。”
至于是什麼事,我就是不說。
“那就好,隻要不是壞事就行。”
說完這個,秦江又向三個老頭詢問起了他們各自封地的事情,他們的封地食邑數并不多,平均下來也就一千多戶出頭,好在他們的封地都在關内。
封地裡的百姓都是實打實的,不像秦江剛開始的那樣,聽着食邑數挺多的,實際上真正的數量還不到總食邑數的一半。
楊、白、王,包括大秦現在許多的勳貴,他們封地内許多的百姓實際上都是以前的老部下,他們因為各種原因在解甲歸田後無法再從事農務。
好在有大秦的政策還有各自老上級的照顧,日子過得還算可以。
這些人雖然無法下地幹活,但是訓練起自家的子弟來卻是一把好手,這些年輕人自小被訓練,那素質和質量自然是杠杆的。
這也是為什麼秦江之前回到鹹陽後想方設法撺(hu)掇(you)那些人的原因,除了他們手中的資源意外,還不是饞他們封地裡的那些高質量的兵源了。
不過因為匈奴主使須蔔且之的緣故使得他的計劃功虧一潰,隻剩下三位老爺子還在堅定地支持着他。
三位老爺子已經通知過封地裡的百姓他們将要把封地改封到高麗,百姓們是否選擇跟随全憑各自的意願,他們不會強迫。
同時還将秦江的條件說了出來。毫無意外,引起了封地内百姓的熱烈請求。
他們之所以訓練了這麼多年,為的不就是進入軍伍立功報國嗎?
有趣的是,選擇前往高麗封地的人壯年男子最多,其後是婦孺,至于老人那是一個也無。除了不願意拖家人的後腿之外,就是國人的思鄉情在作祟了。
好在現在的人因為各種原因都不會之聲一個孩子,最少都是兩個甚至是三個打底,就算是家中有孩子去了高麗,身邊最好還會有一個孩子陪着。
而且這樣還會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按照固有的風氣,等到孩子成家後就會分家,這樣長此以往原本一個富足的家庭就會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