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哲将衆人的反應盡收眼底,自信笑道:“其實,要真正辨别這隻賞瓶的廬山真面目,光憑肉眼觀察,還遠遠不夠,我們還需要借助一些專業的小工具。”
他轉向一直侍立在旁的李秘書,客氣地說道:“麻煩李秘書,幫我準備一架高倍的放大鏡,一盞便攜式的紫外光源燈,以及一台能夠精确到微克級别的電子天平。”
“好的,徐顧問,我馬上去準備!”李秘書連忙應聲,快步走出會議室。
很快,所需的工具便被送了進來。
徐哲首先拿起紫外光源燈,小心翼翼地在賞瓶的瓶身上下一掃。
奇妙的一幕發生了!
在幽暗的紫外光照射下,瓶身幾處原本肉眼難以察覺的、細微的釉面銜接部位,以及部分描金圖案的邊緣,竟然發出了與周圍正常釉面和描金完全不同的、微弱的藍白色熒光!
“各位請看,”徐哲将紫外光源燈對準那些發出熒光的部位,聲音清晰地解釋道。
“這些發出異常熒光的區域,正是現代化學修複材料和後期重新補金所留下的鐵證。雖然修複者處理的手法極為高明,力求天衣無縫,但在特定的紫外光源照射下,便會無所遁形。”
衆人紛紛湊近觀看,果然看到了那些清晰的熒光痕迹,不由得發出一陣低低的驚呼。
緊接着,徐哲又小心翼翼地将賞瓶放在精密微克電子秤上進行稱重。
很快,電子秤的顯示屏上跳出了一串精确的數字。
徐哲記下這個數字,然後對衆人解釋道。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和我們拍賣行以往的經驗數據,此類前朝官窯燒制的雙耳賞瓶,因其在特定曆史時期,所使用的胎土配方、拉坯厚度以及燒制工藝都有着相對固定的标準,所以,其成品的标準重量,也應該在一個非常精确的區間之内波動。”
“而這隻賞瓶的實際測量重量,比數據庫中同類真品的标準重量下限,輕了約百分之三左右。”
“這看似微不足道的百分之三的差異,如果排除正常的磨損因素,那麼便極有可能指向了胎土密度的不同。”
“這很可能是在現代仿制的過程中,為了追求外形的相似,而忽略了胎土成分的精确配比,或者是燒制時的窯溫控制出現了差異所導緻的。”
一番條理清晰、有理有據的分析下來,之前那些還心存疑慮的人,此刻都露出了信服的神色。
徐哲放下手中的賞瓶,目光平靜地環視衆人,擲地有聲地給出了自己的最終結論:
“所以,我的結論是,這隻所謂的‘描金彩繪鳳紋賞瓶’,并非一件單純的真品,也并非一件徹底的仿品。”
“它,是一件徹頭徹尾的‘嫁接高仿’!”
“其制作手法,是以部分殘破的、但卻是貨真價實的前朝官窯瓷器碎片為基礎,巧妙地輔以現代仿制的部件,通過切割、打磨、拼接、粘合、補釉、重新描金上彩等一系列複雜的工藝,最終修補而成的一件拼接品。”
此言一出,滿座皆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