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第1頁)

徐志山收到這筆遠超預期的巨款,激動得半晌說不出話來,隻當是兒子寫小說真的發了大财,也并未細問資金的具體來源,隻是不停地贊歎徐韬,連聲說着“好小子,有出息”。

另一部分資金,徐韬則轉入了一個以江陽母親名義開設的隐秘賬戶,作為自己後續行動的儲備金。

他深知,與魯正國這種級别對手的博弈,資金将是重要的彈藥。

賬戶問題暫時緩解,徐韬将全部精力都聚焦在了那本來自周耀明的,可能隐藏着驚天秘密的舊筆記本上。

徐韬決定,必須親自去一趟豐源縣!

他要實地調查,揭開那家工廠的廬山真面目,找到能夠徹底扳倒魯正國的鐵證。

考慮到學生身份的限制,他向學校請了幾天事假,理由是“家中親屬病重,需回鄉探望”。

王教務長如今對徐韬,早已不敢再像以前那樣随意拿捏,又礙于近期學校因徐韬事件而承受的輿論壓力,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批準了假期。

豐源縣,一個位于恒江市下遊,經濟相對落後的小縣城。

徐韬根據董平提供的資料,以及周耀明筆記本上零星的記錄,很快便找到了那家早已廢棄多年的“豐源縣福利工廠”的舊址。

工廠位于縣城郊外一片荒涼的河灘邊,斷壁殘垣,雜草叢生,幾間被大火燒得隻剩下焦黑框架的廠房,在蕭瑟的秋風中顯得格外陰森。

空氣中,似乎還彌漫着一股淡淡的陳年焦糊味。

徐韬在附近轉悠了幾天,以“晉省大學社會學系學生,進行地方小企業曆史變遷調研”的名義,向當地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以及當年福利工廠的部分下崗職工,打探情況。

起初,這些老人和下崗職工都顯得非常警惕,對往事諱莫如深。

但在徐韬刻意營造的“淳樸學生”形象,以及一些“調研經費”的小小意思下,一些塵封的記憶,開始被零星地勾勒出來。

“那福利工廠啊?名義上是安置殘疾人就業,實際上,我們這些健全人進去幹活的都沒幾個正經活兒幹!”一位當年在工廠做過門衛的老大爺,嘬着旱煙,回憶道。

“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機器都生鏽了,倒是經常看到一些穿着體面的領導模樣的人,開着小轎車進進出出,神神秘秘的。”

另一位當年在工廠食堂幫過廚的大媽則壓低了聲音:“我跟你們說啊,那工廠的賬目,邪乎得很!名義上采購了多少多少原料,生産了多少多少産品,實際上倉庫裡常年都是空的!”

“聽說是是某些大領導用來走賬、過錢的工具!”

而關于那場蹊跷的火災,幾乎所有被訪者都印象深刻。

“火是半夜燒起來的,火光沖天啊!消防車來了都救不及!”

“都說是線路老化引起的意外,可我們私下裡都覺得不對勁!早不燒晚不燒,偏偏在縣裡要對工廠進行資産清查的前一天晚上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