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第1頁)

“那場大火,把工廠的辦公室、倉庫、尤其是财務室和檔案室,燒得幹幹淨淨,什麼賬本、憑證,全都化成灰了!”

這些零星的回憶,雖然無法構成直接證據,但卻與周耀明筆記本上的那些可疑賬目,以及董平的分析,相互印證,讓徐韬心中的猜測越來越清晰。

這家福利工廠,絕對是魯正國當年在豐源縣進行非法資金運作,甚至侵吞國有資産的重要窩點!

就在徐韬的調查陷入僵局,苦于找不到更直接的突破口時,一個意外的發現,讓他精神一振。

他在查閱當年豐源縣地方志和一些舊報紙的存檔資料時,無意中發現了一篇關于“豐源縣福利工廠破産善後工作先進個人”的簡短表彰報道。

報道中提及了一名基層經辦人員,名叫高建民。

徐韬立刻讓遠在京城的董平,動用關系網,查找這個高建民的後續任職情況。

董平很快便傳回了消息:“韬子,這個高建民,有點意思。他當年在處理福利工廠破産的資産評估和債務清算時,因為堅持原則,要求對一些可疑的資産轉移進行徹查,結果得罪了當時縣裡的一些主要領導,後來就被調到了縣檔案局一個幾乎無人問津的資料整理科,一坐就是十幾年冷闆凳。”

“此人為人極其正直,但也有些嗯,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情商不高,有些迂腐固執,不懂變通。”

徐韬眼中精光一閃,這個高建民,很可能就是他要找的關鍵人物!

一個因堅持原則而被排擠打壓了十幾年的人,心中必然積壓了無盡的憤懑和不甘。

如果能撬開他的嘴,或許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徐韬沒有貿然行動,他先是通過蘇振邦教授在豐源縣文史系統的一些老同學、老朋友,側面打聽了一下高建民的近況和性格為人,确認了董平提供的信息基本屬實。

然後,他才輾轉聯系上了高建民。

電話那頭,高建民的聲音顯得有些蒼老和疲憊,對徐韬這個陌生學生的突然到訪,充滿了警惕和疏離。

“同學,當年的事情,都過去那麼久了,很多細節我也記不清了,沒什麼好談的。”高建民的語氣帶着明顯的抗拒。

徐韬并沒有放棄,他知道,對付這種正直但内心受過創傷的人,必須用真誠和正義去打動他。

“高老師,晚生冒昧打擾,并非想探究您的個人隐私,更無意揭開您當年的傷疤。”徐韬的語氣誠懇而謙遜。

“隻是,晚生在研究豐源縣福利工廠舊案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令人觸目驚心的疑點,涉及到當年巨額國有資産的流失,以及無數下崗職工的血汗被侵吞。”

“我聽聞高老師當年曾因堅守原則而仗義執言,心中十分敬佩。我希望能有機會向您請教一二,或許,我們能一起,為那些被掩蓋的真相,為那些被辜負的信任,讨回一個公道。”

徐韬沒有直接提及魯正國,而是将話題引向了“國有資産流失”和“下崗職工的公道”這些更能觸動高建民内心痛點的話題。

同時,他也巧妙地提及了自己聽聞的一些關于恒江市周耀明老先生及其兒子周浩的遭遇,特别是周浩那場可疑的醫療事故,暗示這背後可能都與某種不公正的權力運作有關,希望能引起高建民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