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第1頁)

賈環的設計,精妙而又充滿了誘惑。

分級發行,全民參與:國信券分為三等。

上等,以萬兩為單位,面向王公勳貴、頂級門閥。

中等,以千兩為單位,面向各路富商、地方士紳。

下等,以百兩、十兩為單位,面向普通地主、富裕市民。

讓每一個有餘錢的階層,都能參與到這場“為國分憂”的盛宴中來。

利以誘之,名以榮之:他設定了一個年息六厘的利率。

這個利率,高于當時任何錢莊的存息,卻又在朝廷可承受的範圍之内。

這,是“利”。

更重要的,是“名”!

他建議,凡購買國信券達一定數額者,可由朝廷賜下“樂善好施”、“忠君體國”的牌匾,其子孫在科舉、入仕上,可獲“優評”。

對于購買數額最大的豪商,甚至可以破格授予虛銜,允許其穿戴特定等級的冠服!

這,是直指人心的陽謀!

對于那些富可敵國卻地位卑賤的商人來說,一個能光宗耀祖的“名”,其誘惑力,遠勝于金山銀山!

以券換權,定向疏導:最關鍵的一步。

賈環提出,一部分國信券,可以不必用真金白銀購買。

那些手中握有大量鹽引、鐵引、茶引等資源的商人,可以用這些“特權憑證”來折價兌換國信券。

如此一來,朝廷兵不血刃,便能将這些被少數人壟斷的、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重新收歸國有!

其四:如何還?

這是整個計劃的核心。

賈環清晰地指出,發券籌措的資金,絕不能用于填補宮中用度或官吏俸祿。

必須成立一個由皇帝直接掌管、北靜王等人監督的“赈災與興業基金”。

所有資金,專款專用!

七成用于北方大旱的赈災,以工代赈,興修水利,恢複生産。

三成用于南方,疏浚河道,加固堤壩,扶持桑蠶絲織。

“以借來之水,澆灌枯萎之田。待田地複蘇,莊稼豐收,則稅賦自來。屆時,朝廷以豐年之稅,償還舊日之債,信義昭于天下,則國庫可期永固!”

當賈環寫下最後一個字,他整個人幾乎虛脫。

但他知道,自己手中這份薄薄的幾頁紙,将擁有改天換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