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第1頁)

鹽引可是好東西。

尤其在戰亂年代,更是實打實的硬通貨。

賣鹽販鹽,也是一道暴利的生意啊。

“懷瑾,青州吃的都是什麼鹽?”

“大人,青州本地産的鹽鹵,苦澀異常,價格也最低。”

南宮珏屈起手指細數,“官府管控的官鹽,多是從淮鹽産地運來的粗鹽,官府為了斂财,在鹽裡面加了泥沙,又在鹽價裡加了七八重稅,一斤官鹽能賣到兩三錢銀子,平日咱們谷裡吃的鹽,大多是這種。有時也會買些私鹽”

“私鹽便宜?”

“不,私鹽價更高。隻不過私鹽有鹽味,但凡百姓手裡有餘錢,還是願意買。”

林川暗自感歎。

前世超市貨架上的鹽琳琅滿目。加碘的、低鈉的、海鹽、岩鹽,誰能想到這尋常之物,在這個年代,能成為百姓活着的一把枷鎖。

鄉下的鹽罐,十家有九家是半空的。

家裡有壯勞力的,鹽得緊着他們吃,老人孩子就隻能硬扛,日子久了,人都虛了。

集上的鹽攤,鹽塊切得比指甲蓋還小,一小包能換三升米,大部分人家是買不起的。

有些地方,村裡人就去鹽堿地裡刮堿土。

把土收回來,用水泡,濾出的水熬成鹵,又苦又澀,吃了拉肚子。

可沒别的法子,總比全家缺鹽躺倒強。

而憑着這一張鹽引,就能去指定鹽場支鹽,多少不拘,沿途關卡見了引票,厘稅都能免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