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活了将近一個小時,顧建業才勉強完成了炕竈和煙道的初步改造。他累得幾乎虛脫,胸口像風箱一樣起伏,眼前陣陣發黑。
他癱坐在冰冷的地面上,靠着牆壁大口喘氣,汗水浸濕了單薄的内衣,被寒風一吹,冷得直哆嗦。
“不行得趕緊生火試試”
他知道,如果改造成功,不僅能取暖,或許還能改善他在知青點的處境。畢竟,一個暖和的屋子,對所有人都有吸引力。
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屋頂和牆壁的縫隙。冷風依舊從那裡鑽進來。
堵縫隙相對簡單,用和好的草泥抹上就行。但屋頂漏雨的地方,光靠抹泥是不行的,需要更專業的處理,甚至可能需要重新鋪設部分茅草。
還有牆體他仔細觀察着土坯牆的結構,用手敲了敲,聽聲音判斷内部的密實度。有些地方明顯有空鼓,甚至出現了傾斜的迹象。
“這房子結構上也有問題。”他眉頭緊鎖。
僅僅是修修補補,隻能解決一時的問題。想要真正安全、舒适,必須進行更徹底的改造,甚至重建。
一個大膽的念頭在他腦海中浮現。
他可以設計出更科學、更合理的房屋結構!利用當地最常見的材料,土、木、石,建造出更保暖、更堅固、更衛生的房子!
這個念頭讓他沉寂的心,猛地跳動了一下。
上輩子,他設計的都是冰冷的鋼筋水泥森林,服務的是資本和權力。那些建築宏偉、華麗,卻最終給他帶來了毀滅。
或許,這一世,從這最原始的土坯房開始,用最樸素的材料,為最底層的人們建造一個真正的“家”,才是他獲得救贖的道路?
他下意識地撿起地上一根燒剩下的木炭,在粗糙的地面上,憑着記憶和腦海中的構思,開始勾勒起來。
那不再是高樓大廈的藍圖,而是一個小小的、卻五髒俱全的農家院落的雛形!合理的布局,優化的采光通風,帶有改良火炕和簡易衛生設施的房間,甚至還有一個小小的、可以晾曬衣物和存放雜物的檐廊
線條雖然簡單粗糙,但布局之精巧,空間利用之合理,遠超這個時代農村的普遍認知。
就在顧建業沉浸在自己的構思中時,他沒有注意到,那扇破舊的木門被悄無聲息地推開了一條縫。
一個瘦小的身影站在門外,好奇地朝着屋内張望。那是一個約莫七八歲的小女孩,穿着打補丁的花棉襖,臉蛋凍得紅撲撲的,一雙大眼睛像黑曜石般明亮,正一眨不眨地盯着地上那些奇怪的線條,以及那個蹲在地上、神情專注的“顧家哥哥”。
她歪着頭,小臉上充滿了疑惑。這個平時總是低着頭、不愛說話的顧家哥哥,今天好像有點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