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座由竹簽和木條構成的結構模型,靜靜地立在桌子中央,
林博文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住一般,死死地鎖在那個模型上。
作為省内最頂尖的青年設計師,他的專業素養毋庸置疑。正因如此,他比在場的任何人都更能理解,眼前這個看似簡單的“骨架”,其背後所蘊含的思維方式,是何等的先進和恐怖!
傳統的建築模型,追求的是對現實的“模仿”,是用石膏、木闆、卡紙去堆砌出一個微縮的、帶殼的房子。而眼前這個模型,卻完全抛棄了“表皮”,選擇了對内在邏輯的“轉譯”!
它不再是房子的模仿品,而是房子“生命結構”的可視化呈現!
梁、柱、桁架、樓闆所有的承重構件和空間關系,都以最純粹、最直觀的線條形式,一覽無餘地暴露出來。任何一個懂行的人,都能在瞬間讀懂其設計思路、傳力路徑和空間布局。
這種表達方式,簡潔、高效,充滿了現代主義的解構精神和邏輯美感!
林博文的大腦在飛速運轉。他下意識地将自己準備在決賽中使用的、那套華麗複雜的實體模型,與眼前這個輕盈通透的“骨架”進行對比。
結果,高下立判。
他的模型,雖然精緻,但笨重、封閉,觀衆隻能看到一個外殼。為了展示内部結構,他還需要額外繪制大量的剖面圖和軸測圖。
而顧建業的模型,本身,就是一個立體的、360度無死角的“剖面圖”和“軸測圖”!它以一種降維打擊的方式,将他原本準備的所有輔助展示手段,都變得多餘而可笑。
“這這是”林博文的聲音,有些幹澀,他那一直保持着的驕傲和鎮定,第一次出現了裂痕,“這是什麼模型制作方法?”
“我們叫它‘結構邏輯模型’。”顧建業的語氣依舊平淡,仿佛隻是在介紹一個不值一提的小玩意兒,“重點不在于模仿外形,而在于闡述内在邏輯。材料不重要,竹簽、木條、甚至高粱杆都可以。重要的是,制作者必須對建築的每一個結構細節,都了如指-掌。”
他這句話,看似在解釋方法,實則暗藏機鋒。言下之意,隻有真正懂建築的人,才能做出這樣的模型。那些隻知道堆砌外殼的設計師,根本不具備這種能力。
林博文的臉,微微有些發燙。
他身旁的林博武,雖然看不懂其中的門道,但也感受到了現場氣氛的詭異變化。他看到自己一向眼高于頂的哥哥,竟然在一個用破竹簽搭起來的“架子”面前,露出了震驚和失語的表情,心中也感到一陣莫名的恐慌。
“顧主任,”林博文深吸一口氣,強行壓下心中的震撼,試圖找回一些主動權,“這種模型,雖然在結構表達上很新穎,但它無法展示建築的材質、光影和最終的立面效果,恐怕在面向非專業評委時,說服力會不足吧?”
“誰說它無法展示?”顧建業笑了。
他轉頭對李文秀說:“把二号方案拿來。”
李文秀立刻又端上來一個東西。
隻見那是一個與剛才的結構模型尺寸完全相同的底座。底座上,卻用半透明的、浸過油的薄棉紙,制作出了一片片可以拆卸的“牆體”和“屋頂”。
顧建業拿起一片“牆體”,精準地卡在了結構模型相應的位置上。
瞬間,光線透過半透明的“牆壁”,在模型内部投射出柔和而斑駁的光影。房間的内外空間關系,光線的進入路徑,都以一種朦胧而詩意的方式,被清晰地呈現了出來!
他又拿起一片“屋頂”,蓋在了桁架之上。
“嘩——”
在場的所有人都忍不住發出一聲低低的驚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