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第1頁)

決賽前的半個月,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洶湧。

省城的設計圈,因為林博文帶回的消息,陷入了一種微妙的騷動。關于紅旗溝那個神秘的“顧建業”,以及他那套颠覆性的模型制作方法,開始在小範圍内流傳,引發了各種猜測和讨論。

但更多的人,依舊将信将疑。畢竟,一個從未受過正規高等教育的鄉下知青,能夠撼動整個行業的認知體系,這聽起來更像是天方夜譚。大多數人更願意相信,那不過是林博文為了掩飾自己考察失敗而誇大其詞的說法。

林博文本人,則将自己徹底鎖在了設計室裡。

在父親林建國的親自指導下,他和他最核心的團隊,開始對那份來自東德的“預制闆式建築”技術資料,進行最後的消化和吸收。

這是一個痛苦而艱難的過程。

那套技術,雖然隻是一些關鍵的圖紙和德文說明,但其中蘊含的工業化、模塊化的建造理念,對他們這些習慣了傳統磚混結構的設計師來說,沖擊是巨大的。

他們需要重新學習關于構件連接、結構吊裝、公差控制等一系列全新的知識。每一個節點,每一個參數,都需要反複推敲和演算。

林建國幾乎是傾盡了整個設計院最好的資源,來支持兒子的這次“豪賭”。他知道,這一戰,不僅關系到林博文的前途,更關系到省第一設計院未來十年的行業地位和話語權。

在這場壓上全部聲譽的賭局面前,他們不容有失。

與此同時,另一位奪冠熱門——李志凡,也在進行着最後的沖刺。

他為人高傲,對林博文帶回的消息嗤之以鼻,認為那不過是故弄玄虛。他堅信,隻有最前衛、最大膽的視覺表現,才能征服評委。

他放棄了那個備受争議的玻璃集熱頂,轉而将方案的重點,放在了“庭院空間”的創新上。他借鑒了一些日本的枯山水和現代主義的景觀設計手法,試圖營造一個極具藝術性和哲學意味的“新式農家庭院”。

他的模型,也做得極盡精緻華美。小橋流水,白沙青石,極簡的線條和考究的材質,在視覺上确實達到了令人驚豔的效果。

他自信,憑借着這份獨一無二的藝術品位,足以碾壓所有對手。

省城的兩位天之驕子,在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上,各自進行着最後的備戰。他們的目标,都隻有一個——将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鄉下知青,狠狠地踩在腳下。

而風暴中心的紅旗溝,卻是一片波瀾不驚的景象。

顧建業的生活,沒有因為即将到來的決賽而發生任何改變。

他依舊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到了工地的實際建設和夜校的教學之中。

紅旗溝建築隊承建的縣棉紡廠職工宿舍樣闆樓,已經順利封頂,其驚人的施工速度和遠超縣建築公司的工程質量,在平安縣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後續的訂單如同雪片般飛來,讓李順才每天都樂得合不攏嘴。

而紅旗溝村内,知青點的一期工程已全面竣工。知青們喜氣洋洋地搬進了溫暖如春的新家。二期工程——針對村民的住宅改造計劃,也已正式提上日程。

夜校的課堂上,顧建業已經開始講解更深奧的“工程預算”和“項目管理”知識。他正在培養的,不僅僅是工匠,而是未來能夠獨當一面的項目經理和企業管理者。

他似乎真的,将那場關乎個人榮辱的競賽,當成了一件無關緊要的副業。

但是周靈實在看不下去,于是便利用爺爺的關系和自己的渠道,将省城關于競賽的所有動态、關于林博文和李志凡團隊的每一個傳聞告訴顧健業。

“聽說林博文這次請了他父親出山,好像在搞一種叫‘預制闆’的新技術。”

“李志凡那邊,據說把院子設計得像公園一樣,模型做得特别漂亮。”

對于這些信息,顧建業隻是安靜地聽着,從不評價,也從不表露自己的想法。

而沈若雪,則成了他最得力、也最默契的助手。

顧建業交給她一項特殊的任務——整理和分析紅旗溝以及平安縣周邊地區,近二十年來的氣象水文資料、土壤地質報告,以及一份詳細的、關于當地居民生活習慣和農業生産模式的社會學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