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在外人看來與建築設計風馬牛不相及的資料,沈若雪卻以極大的耐心和細緻,一一進行整理、歸檔、提煉關鍵數據。
她經常在夜裡,看到顧建業獨自一人,就着油燈,将她整理好的這些數據,與他的建築圖紙放在一起,進行着某種她看不懂的、複雜的比對和推演。
她隐隐感覺到,顧建業在下一盤很大的棋。他要做的,絕不僅僅是設計一棟房子,而是要構建一個龐大的、可以自我循環、并與周圍環境和諧共生的“生态系統”。
這個想法,讓她感到既震撼,又着迷。
在決賽開始前的第三天。
顧建業終于拿出了他最終的參賽方案。
那依舊是一套看似平平無奇的圖紙,和一個用竹簽和棉紙制作的、樸素到近乎簡陋的模型。
“就就用這個?”周靈看着眼前的“作品”,有些不敢相信。面對林博文的“預制闆”和李志凡的“藝術庭院”,用這樣一份“半成品”去應戰,真的有勝算嗎?
“足夠了。”顧建業的語氣,依舊平靜。
他拿起一張他親手繪制的圖紙,遞給沈若雪:“這份,是你決賽那天需要用到的。”
沈若雪接過圖紙,愣住了。
那不是建築圖,而是一張流程圖。上面清晰地标注着決賽答辯的每一個環節,以及在每一個環節,她需要配合展示哪些資料——從紅旗溝的年平均日照時長,到當地土壤的酸堿度;從村民儲存冬菜的習慣,到主要農作物的灌溉周期
她猛然明白,顧建業讓她做的那些看似無關的調查,原來都是為了決賽這一刻!
“我的答辯,需要一位助手。”顧建業看着她。
沈若雪看着顧建業那雙充滿信任的眼睛,心中一熱,重重地點了點頭。
決賽當天。
省城最大的禮堂裡,座無虛席。
省裡的主要領導、建設廳和團委的幹部、全省各大設計院和院校的專家學者、以及各大媒體的記者,齊聚一堂。
這是省内建築界十年來最盛大的一次集會。
林博文和李志凡,作為奪冠的最大熱門,各自帶着他們精心準備的、華麗的模型和自信的微笑,坐在了最前排。
而當顧建業,穿着一身樸素的藍色勞動服,手裡隻提着一個簡單的布包,走進會場時,幾乎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所有人都以為,他隻是一個來觀摩學習的鄉下技術員。
當主持人念出他的名字,邀請他走上選手席時,全場響起了一陣壓抑不住的、夾雜着驚訝和輕蔑的議論聲。
“他就是那個顧建業?”
“穿得跟個農民一樣,也來參加決賽?”
“看他兩手空空,不會連模型都沒帶吧?”
而顧建業沒有理會任何人的目光。他隻是安靜地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坐下。
在他身邊,同樣穿着樸素的沈若雪,抱着一疊厚厚的資料,神情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