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他失望了。
顧建業依舊平靜地坐在那裡,臉上沒有任何表情。他甚至沒有像其他人一樣,起身去圍觀那個驚豔全場的模型。他隻是安靜地坐着,仿佛台上發生的一切,都與他無關。
這種極緻的平靜,讓林博文心中,莫名地升起一絲不安。
終于,輪到最後一位參賽者——來自紅旗溝大隊的,顧建業。
當主持人念出他的名字時,全場熱烈的氣氛,瞬間冷卻了下來。大部分人的臉上,都露出了一絲不耐煩和意興闌珊。
在經曆了李志凡的“藝術盛宴”和林博文的“工業革命”之後,誰還有興趣,去看一個鄉下知青的“土法設計”?
在衆人或同情、或輕蔑、或幸災樂禍的目光中,顧建業緩緩地走上了講台。
他沒有帶任何華麗的模型,手裡,隻拿着一疊厚厚的、用牛皮紙包裹的圖紙。
沈若雪則抱着她的資料,安靜地跟在他身後。
“各位領導,各位評委,大家好。”顧建業的聲音,通過麥克風,清晰地傳遍了整個禮堂,“我帶來的方案,代号‘117’,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重生’。”
他的開場,平淡如水。
他沒有急于展示圖紙,而是先讓沈若雪,将一份份整理好的資料,分發給台下的每一位評委。
評委們疑惑地接過資料,發現那不是什麼設計說明,而是一些奇怪的數據報告。
《紅旗溝及周邊地區近二十年平均日照時長及太陽高度角變化分析》
《平安縣北方冬季主導風向及風力等級統計》
《當地居民生活儲藏、烹饪、取暖習慣社會學調查報告》
所有人都愣住了。
這是什麼?搞建築設計,怎麼搞成了氣象和社會學調查?
林博文和李志凡更是嗤之以鼻,認為這完全是故弄玄虛,嘩衆取寵。
顧建業沒有理會衆人的疑惑,他繼續着自己的陳述。
“我的設計,不基于任何華麗的概念,也不追求任何激進的技術。它隻基于這些數據。”
他将第一張總平面規劃圖鋪開。
“根據日照分析,我的建築,全部采用正南正北朝向,樓間距嚴格按照冬至日不被遮擋的标準計算。東側和北側,我設計了防風林帶,用以削弱冬季的寒風。西側,則保留了大面積的空地,作為未來的産業發展預留區。”
他接着展示了單體設計圖。
“根據生活習慣調查,我将廚房、儲藏室和衛生間這些‘冷空間’,全部布置在了北側,作為天然的保溫屏障。而将卧室、起居室這些‘暖空間’,全部布置在了南側。”
“南向的窗牆比,經過精确計算,保證了冬季陽光的最大化射入。而屋檐和窗台的深度,則恰好能在夏季,遮擋住正午的陽光。”
“我的牆體,内設空氣間層。我的屋頂,有通風換氣系統。我的地暖,能回收廚房的餘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