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第1頁)

會場陷入了長久的沉默。

那幾張清晰的、記錄着平安縣棉紡廠工地施工現場的照片,如同無可辯駁的證據,在所有評委和參賽者手中傳遞。

照片上的内容,比任何雄辯的語言都更具力量。它清晰地表明,當林博文還在将“預制闆技術”作為一個革命性的概念在圖紙上推演時,顧建業,已經将它變成了一個成熟的、可大規模複制的現實。

兩者在技術實踐層面上的差距,已然不是一個維度。

林博文呆立在原地,面無人色。他引以為傲的王牌,在對方面前,變成了一個拙劣的笑話。他感受到來自四面八方投來的、混雜着震驚、同情與嘲弄的目光,隻覺得天旋地轉。

最先打破沉默的,是那位年長的老工程師。

他放下照片,走到顧建業的展闆前,拿起那份關于社會學調查的報告,聲音因為激動而有些顫抖。

“我想問一個問題,顧建業同志。”老工程師說道,“你的設計裡,為什麼要把北側的儲藏室,設計成半地下式的結構?”

這是一個非常細節的問題,幾乎所有人都忽略了。

顧建業回答:“根據調查,紅旗溝村民有儲存大量過冬蔬菜的習慣。半地下式結構,可以利用土壤的天然恒溫性,形成一個無需任何能耗的天然冷庫,大大延長蔬菜的保鮮期。同時,挖出的土方,可以直接用于制作改良土坯,實現材料的内部循環,降低成本。”

老工程師聽完,點了點頭,又拿起另一份報告。

“那麼,你設計的庭院,為什麼不像李志凡同志那樣追求美觀,反而預留了大面積的硬化地面,和帶有頂棚的檐廊?”

顧建業回答:“因為我們的庭院,首先要滿足生産和生活的需要。硬化地面,是為了方便晾曬糧食和農具停放。帶頂棚的檐廊,則是為了滿足村民在雨雪天氣裡,進行一些簡單的農活加工的需求。美觀,必須建立在實用的基礎之上。”

老工程師沒有再問下去。

他轉過身,面向所有的評委和觀衆,緩緩地、一字一頓地說道:

“現在,我明白了這個方案的真正核心。”

“它設計的,不是一棟房子。”

“它設計的,是一種根植于土地,服務于人民的生活本身。”

“它的每一個細節,每一個尺寸,都源于對使用者最深刻的洞察和最真切的人文關懷。它的技術,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用最低的成本,解決最實際的問題。”

“這,才是‘新農村住宅設計’的根本。這,才是我們所有建築設計師,應該追求的道。”

老工程師的話,擲地有聲。

最終的評選結果,再無任何懸念。

在評委們幾乎是全票通過的決議下,“117号方案——向陽而生”,獲得了本屆競賽的唯一一個特等獎。

林博文的“預制闆”方案和李志凡的“藝術庭院”方案,并列二等獎。這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是一種出于平衡和照顧省設計院顔面的結果。

當省領導親自将那塊刻着“特等獎”的沉甸甸的獎牌,交到顧建業手中時,台下,爆發出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這一次,掌聲不再僅僅是出于禮貌或對權威的附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