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第1頁)

而是發自内心的、對真正實力的敬畏。

從今天起,顧建業在省内的建築設計界将名聲大噪。

很快顧建業的設計方案,以及其背後蘊含的深刻理念,通過官方的渠道,迅速在全省範圍内推廣開來。

“紅旗溝模式”,從一個偏遠山村的自發實踐,一躍成為了全省新農村建設的官方樣闆。

無數的考察團、學習組,從四面八方湧向那個曾經無人問津的小山村,想要親眼見證那個正在發生的奇迹。

而“紅旗溝建築工程隊”,也因此名聲大噪。在完成了棉紡廠的宿舍項目後,來自全省各地的訂單接踵而至。

顧建業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

他婉拒了省設計院和其他單位抛來的橄榄枝,選擇回到了紅旗溝。

他立刻着手,對建築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和擴編。

他利用夜校培養出的第一批“技術骨幹”,成立了多個施工分隊,由王大力、趙強等人分别帶隊,開始奔赴全省各地,承接工程。

他建立了嚴格的财務制度和利潤分配方案。工程隊的所有收入,一部分上繳大隊集體,用于紅旗溝自身的公共建設;一部分作為隊員的工資和獎金,極大地提高了社員的收入和積極性;還有一部分,則作為工程隊的“研發基金”和“風險準備金”。

僅僅半年時間,紅旗溝,這個曾經全縣最窮的大隊,憑借着“建築産業”,一躍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家家戶戶都開始籌備着,要按照顧建業的圖紙,蓋上和知青點一樣的新房子。

而顧建業,則将目光,投向了更長遠的地方。

他正式向縣裡和省裡,提交了一份名為《關于建立标準化、模塊化預制構件廠的可行性報告》。

他敏銳地意識到,随着建設規模的擴大,單靠現場施工和人力預制,效率終将達到瓶頸。隻有實現真正的“工業化生産”,才能滿足未來那如同潮水般湧來的建設需求。

他要做的,不僅僅是輸出一支施工隊,而是要輸出一套完整的、标準化的“建築工業體系”!

而那位曾經的對手——林博文,在經曆了決賽的慘敗後,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震驚的決定。

他辭去了省設計院那前途無量的職位,獨自一人,背着行囊,來到了紅旗溝。

他找到了顧建業。

“顧主任,”他深深地鞠了一躬,眼神裡不再有驕傲,隻有真誠的求索,“我想加入你們。從最底層的實習技術員做起。”

他被顧建業的理念,徹底折服了。

他願意放棄一切,來追随這條他認為唯一正确的“道路”。

顧建業看着他,隻是平靜地點了點頭。

“歡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