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第1頁)

時間進入1993年3月,整個瓊州島比陸家貴四人去年6月份剛來時顯得更加喧嚣和熱鬧。

瓊州島繁榮的房地産市場,吸引了全國數十萬的投資投機者,以及上千億的資金,不僅是民間投機者,各大銀行、信用社、信托機構、國資國企都紛紛派代表入場。

僅有600餘萬人口的瓊州島,此時擁有上萬家房地産公司。瓊州本地公司、工廠、企業中,有80都參與到了房地産行業的投資和投機中。

整個海島,空氣中仿佛都飄散着金錢的味道。

海口到處都是新建的樓盤,但更多的是半成品、爛尾樓,甚至是圍着圍牆、隻挖了個大坑或者象征性打了幾根樁的地基。

電視裡、報紙上,以及街頭巷尾,人們談論得最多的話題永遠是“某某地塊又漲了”、“某某公司的樓盤還沒建好就轉手賺了幾倍”等等。

因為湧入的資金和投機者越來越多,許多人等不及慢慢買地、跑手續、施工、賣房,連挖坑賣樓花都嫌慢,直接就想買現有的項目坐等升值,以最快的速度入場投機,生怕慢了一天就少賺幾百萬。

陸家貴站在金鼎大廈18樓陸氏公司辦公室裡,透過窗戶打量着外面這座被房地産泡沫裹脅的城市。

“或許,該攜款跑路了。”陸家貴心裡這樣想着。

陸家貴自任董事長後,财務總監周明易已經被他提升為了總經理。

此時,周明易站在陸家貴旁邊,正在彙報公司最新的情況:

“陸董,我們手上現在有七個在建項目,位置都算不錯。”

“按目前的市場行情,政府出讓的商業用地均價已經突破500萬一畝了!”

“我們這些地塊,最小的2畝,最大的6畝,光土地價值就達到了一個多億!”

“而且,現在房價瘋漲。”

“新開的樓盤,位置好點的,均價都喊到7000以上了!”

“即使賣樓花,也能達到6000左右。”

“我們那幾個項目,雖然都隻挖了個坑,但頂着在建商品房小區的名頭,按樓花均價算,項目總價值也超過了4億。”

陸家貴點了點頭,臉上沒什麼意外。因為他每天都待在公司裡,對這些項目和市場行情的了解不比周明易少。

但他也清楚,500萬的地價,7000的房價,基本上已經到頂,也賺得足夠多了。

雖然拖到5月份,地價和房價還能更高一些,但那時候退場有極大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