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第1頁)

汝親王在京都的名聲和号召力還是超出了崔淑音的預期。

林地裡汝親王生死一線拯救當今陛下的英勇事迹一夜傳便了街頭市坊。

口口相傳,添油加醋,近乎将凡人之身的汝親王神化。

當年汝親王被驅逐離開京都的“真相”被揭開,衆人義憤填膺,暗地裡都議論那先帝昏庸,欺辱本忠心耿耿的汝親王。

一時之間,萬家燈火,紛紛為“無辜”的汝親王請命,解除他的戴罪之身。

小皇帝茫然且無奈地看着禦書房中關于汝親王的奏折堆滿了岸頭,仿佛一堵四面的牆,堵得他毫無退路。

毫筆将落未落,小皇帝心頭猶豫。

母後對他的告誡懸在胸口,可如今

深吸一口氣,小皇帝落在宣紙上的手沉重。

他下旨對汝親王的相關禁令全數解除,賞賜黃金百兩,禦賜寶壺等,并恢複其在朝職位。

第二日朝堂上崔淑音坐在鳳椅上聽見這樣的聖旨,鎏金護甲深深嵌進了掌心。

她不是責怪小皇帝沒有遵從她的話,因為小皇帝确實全無辦法。況且一不做二不休,若不獎賞到底就算作出讓步百姓依舊會不滿。

況且汝親王自從出生便受盡世人敬仰,先入為主的印象不會讓百姓對汝親王的印象有任何改變,而是更加為其不公。

她是怪自己為何不早一步,為何有所顧及。

還有,汝親王原本的職位是京中守備。若是讓汝親王接管,那自己的行動便難逃其法眼。兵部器械更是半部都掌握在他手中。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崔淑音算是吃一塹長一智了。

汝親王接過聖旨,伏跪于地,廣袖垂落,玄色蟒袍上的金線暗紋在光下泛出冷冽的弧度。

"臣,謝陛下隆恩。"他額頭觸地,聲如沉鐘。

珠簾後傳來崔淑音輕笑:"汝親王這些年為朝廷殚精竭慮,這些賞賜,可還滿意?"

殿内空氣驟然凝滞。

汝親王緩緩直起身,玉面含笑,眼底卻似淬了冰:"太後娘娘體恤,臣受之有愧。"

他指尖摩挲聖旨绫邊,忽的話鋒一轉,“隻是我邊疆子民生活困苦,請求将賞賜臣的這些金銀發派下去,救助在邊疆苦苦掙紮的子民們呐。”

“親王殿下真是宅心仁厚,心系百姓呐!”

不知哪位後頭站着的官員立馬接過話音,似乎觸動了開關,場上半數官員也點頭應和。

“是啊,汝親王遠去邊疆,受近風沙隻苦,歸來卻仍一片赤子之心啊!”

“如此心胸,視金錢為糞土,真為吾輩楷模!”

一道冷聲實在突兀。

“此話可笑。難不成隻有你汝親王知曉體恤百姓,陛下不知?”金殿之上,九龍盤柱的燭火忽明忽暗,青白玉的寒光恰如宴九霄此刻的眼神。

可汝親王卻唇角始終噙着三分笑,連冠上玉藻都未曾晃動半分。

“此言差矣,臣隻是想替陛下分分憂,況且”汝親王眉間蹙起恰到好處的憂慮,話音一轉,“陛下日理萬機,臣也怕陛下太過憂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