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廟那場不賣醬、隻送粥的“傻事”,像一根被點燃的、最樸素的引線,在一夜之間,引爆了整座縣城。
【淑芬醬】火了。
火得一塌糊塗,火得莫名其妙。
它沒有上報紙,沒有上廣播,更沒有【玉瓊漿】那般由省領導和洋人站台的赫赫聲威。
它的火,是一種最原始、最有人情味的火。
是清晨去上班的工人,在街頭巷尾的口耳相傳;是傍晚歸家的主婦,在飯桌上帶着回味的家長裡短。
“哎,你嘗了沒?城東那個建國廠做的【淑芬醬】,絕了!”
“可不是嘛!那味兒,跟我娘做的一模一樣!我昨天就着它,幹了三個大饅頭!”
“聽說那廠長,就是原來江家那個受氣的小媳婦,叫蘇秀雲的。這女人,不簡單啊!”
口碑,像無形的潮水,一波一波地,湧向了城郊那座剛剛落成的、沉默的工廠。
從廟會結束的第二天起,工廠的大鐵門外,就自發地排起了長隊。
人們提着籃子,揣着零錢,不為别的,就為了能買上一瓶那“有家裡味道”的辣醬。
江建國沒有趁機漲價,依舊是最低的成本價。
他讓蘇秀雲帶着村裡那幾個手腳麻利的婦人,每天就生産固定的數量,賣完就關門。
他似乎一點也不急着賺錢,更像是在享受這種被“需要”的感覺。
工廠裡,機器沒有轟鳴,隻有婦人們“當當當”的、富有節奏的剁菜聲,和她們偶爾傳出的、壓抑不住的笑聲。
這座由江建國一手建立的堡壘,第一次,有了真正的人間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