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第1頁)

廢棄軍用倉庫下方的追擊以失利告終,但留下的血迹和爆炸殘留物,以及對“影子”行動方式的更深入了解,為反間諜小組提供了新的偵察方向。

林逸知道,不能僅僅被動地追逐“影子”,必須主動出擊,從這個隐藏在京城地下的龐大網絡本身入手,找到它的構建者和核心樞紐。

“逆向工程地下網絡”的計劃被立刻啟動。

軍工廠最先進的地下探測雷達被運往京城西北郊區,對廢棄軍用倉庫及其周邊區域進行了地毯式掃描。

同時,技術人員将所有已知的地下通道入口、出口以及被炸毀的通道段數據輸入計算機,結合京城曆史地圖和工程資料,嘗試構建一個地下網絡的虛拟模型。

這項工作異常艱巨。

京城作為古都,地下結構複雜,既有曆史遺留下來的舊城基、排水系統、防空洞,也有近現代修建的各種地下設施。

許多老舊的圖紙已經丢失或者不完整,甚至存在秘密修建的未公開設施。

探測雷達雖然先進,但在複雜的地質和人工結構幹擾下,也難以百分之百準确地穿透地層。

“報告林總工,地下探測結果出來了。”

技術人員拿着厚厚的報告來到指揮室,“廢棄倉庫下方确實存在一個大型地下空間,結構複雜,有多條通道與外部連接。但這些通道的走向和規模,與我們已知的市政管網和防空洞圖紙都不完全吻合。”

虛拟模型也初步構建完成,電腦屏幕上顯示出一個由線條和節點構成的複雜網絡。

那些已知的地下通道,就像是這個巨大網絡中的幾條支線,而廢棄軍用倉庫下方的地下空間,則位于這個網絡的某個重要交彙點。

“這個網絡規模很大,覆蓋範圍很廣。”

林逸看着屏幕上的模型,眉頭緊鎖,“它并非一朝一夕能夠建成,需要長時間的規劃和建設。而且,能夠在這種地下環境中進行秘密施工,并保持如此高的隐蔽性,絕非普通力量所能做到。”

這進一步印證了林逸的判斷――這個間諜網絡在這片土地上潛伏已久,而且擁有強大的資源和專業能力。

“誰能夠構建這樣一個地下網絡?”

李衛民沉聲問道,“是境外勢力秘密派遣工程隊潛入?還是策反了國内掌握相關技術的專家?”

林逸傾向于後者。

在當時的年代,境外工程隊大規模潛入并進行如此隐蔽的地下施工,可能性極低。

更可能的,是利用了國内掌握相關技術的叛徒或者被策反者。

“排查那些在解放前或者特殊時期,參與過京城地下工程建設,特别是軍事地下工事建設的工程技術人員。”

林逸果斷下令,“重點關注那些有複雜背景、社會關系異常、或者在大清洗中受到過沖擊的人。他們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對新政權心懷不滿,從而被境外勢力策反。”

這項排查工作涉及大量曆史檔案和人員信息,任務繁重。

國家安全部門和公安部門立刻行動起來,開始從塵封的檔案中尋找蛛絲馬迹。

與此同時,對“影子”使用的那種境外止痛劑的追查也取得了進展。

經過多部門的協調和排查,他們發現,在解放前,京城确實有一些涉外醫院和診所,曾經進口和使用過這種成分複雜的止痛劑。

其中一家名為“協和醫院”的國際醫療機構,在當時是京城最主要的涉外醫療機構之一,也是少數能夠接觸到這種高端藥物的地方。

“協和醫院?”

李衛民皺了皺眉,“那裡的醫生和病人成分都很複雜,排查難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