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控畫面上,陳建國穿着一身筆挺的制服,面帶微笑,與博物館工作人員交流着,“他顯得非常專業,對每一個細節都一絲不苟。”
然而,林逸卻從他的眼神中,捕捉到了一絲不屬于普通安保人員的銳利和審視。
他的目光掃過那些即将展出的文物,并非簡單的檢查安全,更像是在評估它們的價值和弱點。
“密切監控他與哪些人接觸,他們的交流内容。”
林逸命令道,“同時,嘗試從他的日常行為中,找出任何異常的習慣或聯絡方式。特别是,他是否對那批失聯文物表現出過度的關注。”
對博物館内部的監控也同步進行。
那些所謂的“意外事故”,在林逸看來,絕非偶然。
布展組小李的摔傷,燈光調試老張的電擊,文物清潔老王的暈倒
這些事件看似獨立,但仔細分析,都能找到一些細微的共同點。
“小李摔倒的位置,下方原本應該有防護墊,但事發前幾分鐘,防護墊被人悄悄移開了。”
技術人員彙報,“老張被電擊,是因為他操作的設備線路被做了手腳,人為增加了電壓。老王暈倒,根據我們的初步分析,可能是吸入了某種微量的、能夠影響神經系統的化學物質,但現場很難檢測出來。”
這些都不是簡單的意外,而是經過精心策劃的破壞!
而且,這些破壞都發生在與展覽核心文物――特别是那批失聯文物――相關的環節上。
“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制造混亂,拖延進度,甚至恐吓相關人員。”
李衛民沉聲說道,“王教授的恐懼,就是他們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