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廠秘密實驗室,空氣中彌漫着焊錫和電子元件的味道。
那枚從博物館廢棄設備間搜出的微型信号發射器,此刻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精密儀器下,由最頂尖的技術專家進行分析。
林逸和李衛民站在一旁,神情專注。
“林總工,李政委,這個設備的制造工藝非常特殊。”
技術組負責人彙報道,“它的核心芯片,使用了我們從未見過的材料,而且集成度極高,遠超我們目前的技術水平。這不像是這個時代的産品。”
“它能夠發射什麼樣的信号?”
林逸問道。
“根據我們的初步分析,它發射的是一種短距離、高頻、經過複雜加密的脈沖信号。”
負責人回答,“這種信号很難被常規設備偵測到,而且一旦接收方确認信号,它會自動銷毀發射記錄,甚至可能自毀。”
“這意味着,他們隻在極近距離内進行聯絡,而且一旦完成,不留下任何痕迹。”
李衛民沉聲道,這符合“織網者”隐秘的行事風格。
“我們正在嘗試破譯它的加密方式。”
技術負責人繼續說,“但非常困難,這種加密算法非常獨特,我們懷疑它并非基于現有的數學模型,可能可能與某種古老的運算方式有關。”
古老的運算方式?
林逸立刻想到了那枚黃銅戒指内側的星象符号,以及宋安民口中那讓人靈魂顫栗的“特定聲紋指令”。
“織網者”似乎總是将最先進的技術,與某種古老而神秘的力量結合起來。
“能否通過這個發射器,追蹤到它曾經聯絡過的接收端?”林逸問。
“理論上可以,但難度極大。”
負責人解釋,“信号的瞬時性、短距離以及自毀機制,都讓追蹤變得異常困難。我們隻能嘗試通過信号殘餘,或者在接收端附近尋找類似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