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責人解釋,“信号的瞬時性、短距離以及自毀機制,都讓追蹤變得異常困難。我們隻能嘗試通過信号殘餘,或者在接收端附近尋找類似的設備。”
“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價!”
林逸沉聲命令道,“這個發射器,是他們聯絡的關鍵,也是我們抓住‘引線人’或者其他‘織網者’成員的重要線索!”
與此同時,對安保顧問陳建國的秘密監控也在同步進行。
自從設備間裡的發射器被發現後,林逸更加确信陳建國就是“織網者”在博物館的關鍵棋子。
監控畫面顯示,陳建國依然在博物館内正常工作,巡視、檢查、與人交流,一切都顯得平靜而專業。
然而,偵察員們注意到一些細微的異常:他在巡視時,步速比平時略快;他與人交流時,眼神似乎總是在有意無意地掃視周圍環境;他在一些看似無人的角落,會短暫地停頓,仿佛在等待什麼。
“他可能在等待指令,或者在尋找合适的行動時機。”情報分析師判斷。
那張燒毀的紙條殘片——“西北青銅啟動”如同一個緊箍咒,壓在林逸心頭。
他們已經确認,“織網者”的目标是那件失聯的青銅器,并且計劃在西北地區用它“啟動”某個項目。
時間緊迫,他們必須在“織網者”得逞之前,找到青銅器,阻止他們的計劃。
“失聯文物的運輸路線,再仔細查一遍!”
林逸對負責調查文物失聯案的小組下令,“包括運輸車輛的型号、司機的背景、沿途經過的檢查站和休息點,任何一個細節都不能放過!”
文物失聯案的調查,此前因為缺乏線索,一直停滞不前。
但現在,有了“織網者”和陳建國這條線索,許多看似無關的細節,或許就能串聯起來。
“我們懷疑,文物并非是在運輸途中‘失聯’,而是在出發前或者途中某個環節,就已經被調包或者秘密截留了。”
李衛民推測,“陳建國在博物館擔任安保顧問,他對文物的運輸和保管流程了如指掌,他有這個能力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