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學的好不好,學到什麼程度,意義不大!”
“反正,工農兵大學靠推薦,讀高中要指标,一窮二白的普通老百姓,想夠都夠不着。”
宋念華卻不同意他的說法,“苗校長,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讀書,我們要因材施教,村裡的孩子,除了極少的特例,大部分都不行。”
“但是,我也不想因為這個,就放棄他們,就算他們以後沒有發展,隻能留在村裡種地,那我也要讓他們知道,除了老一輩兒那種種地的方法,還有一種科學種地。”
“知識到什麼時候都有用,我辦掃盲班,目的也不是要送村裡的孩子們去念工農兵大學,而是給他們一個機會,去接觸知識。”
苗校長要的‘質’,而宋念華追求的是‘量’。
苗校長就像古代的私熟先生,高标準嚴要求,想把每個孩子都教育成材。
而宋念華要的确是:九年義務教育。
不求你一定成才,但要做到最基礎的能寫會認。
兩人追求不同。
苗校長怔愣片刻,重新上下打量了宋念華一番,笑道:“倒是我‘一葉障目’。”
“小宋啊,或許你是對的!”
三人在學校學到傍晚,宋念華才開着三蹦子,載着兩人回村。
路上,李夢和連玉香都很興奮,嘴兒不停的跟宋念華分享一天的經曆。
“廠長,我喜歡當老師,那些學生太可愛了。”連玉香去的是二年級班,孩子相對年紀偏小,“明明在座位上都坐不住了,可還是聽老師的話堅持着,可懂事了。”
“而且,老師都好溫柔,竟然一邊哄着學生,一邊就把知識教給他們了,廠長,我也想成為那樣的老師。”
連玉香在這一刻,好像找到了人生的目标。
“會的,隻要努力認真跟着學習。”宋念華鼓勵道。
連玉香點頭,“嗯,廠長,我會的。”’
‘擺平’了這個兒,宋念華轉頭問另外一個,“李夢呢?你今天感覺怎麼樣?”
“我、我感覺壓力挺大的。”李夢臉上神情有些忐忑,她今天跟的是四年級班,十三、四歲的孩子,顯然不太好管兒。
“我來之前,已經把小學、初中的課本都複習了一遍,教個小學生,我心裡挺有把握的,可真正站在講台上給孩子們講課,就不是那麼回事了。”
“孩子們各有各的脾氣,我發覺好像調動不起來他們的積極性,有的孩子在我講課時,直接趴在桌上睡着了。”
“看來,我回去還得再好好想想,這課要怎麼講,才能讓孩子們愛學。”
她語氣沮喪中帶着一絲不甘的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