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第1頁)

名字的事就可見宓側妃這個人多麼能争能搶,好在英王爺雖然耳根子軟但不糊塗,他雖不喜正妻的寡淡,但很寵元溱這個嫡子,皇帝又早早封了元溱郡王,所以未出征去北境前,正房一直是在王府中主事說了算的。

出發去北境後,府中格局發生變化,英王妃清心寡淡過于佛系,宓側妃那邊就張揚起來了,仗着元清随是孩子中年齡最大的男丁,在府中争權奪勢。

而府中諸人是很會看風向的,以年為計數的時間,足以令很多人倒向二房。

在傳回元溱陣亡的消息後,正房地位轟然倒塌。

嚣張多日一時難改,即使是元溱持軍功而歸,今日奉迎仍是由元清随出面張羅,而不是英王妃主事,所以宓側妃故意領先正妃半個身位不奇怪。

問題是他都回來了,二房還敢如此明目張膽,母親身後的長姐和小妹,就不吭聲嗎?

一股郁悶之氣從心頭升起,元溱剛在宮中跟堂哥表态過活着就好,可這表态隻能代表他自己,這世間絕大部分人可不甘心于活着就好。

所以他沒搭理元清随的問好,徑直走到母妃面前行跪拜大禮。

英王妃幹涸的眼眶中濁淚不斷,她眼睛已經看不見,嘴中諾諾答應着,顫抖着手一一撫過兒子的眉眼。

妹妹元頤兒抱着哥哥肩膀也跟着哭。

長姐元彤有些不耐煩,“母妃和弟妹要哭,可不要守着這一大家子,還是到房中吧。”

說罷一甩手帕進屋,天太冷她可不樂意老在外面站着。

見正房一家子親熱,宓側妃走到英王面前行禮,脆生道:“王爺您可回來了,妾身和孩子們特别想您。”

“我要是回不來,你更高興吧。”一向溫和的英王口出冷語,擡腳走向王妃母子。

在他的規勸下,母子三人才擦淨眼淚,相攜進屋。

受挫的宓側妃又往英王跟前湊,“爺,妾身怎會那麼想,您怎得那麼說妾身”

英王不理她,隻向管家王昌九道:“召集各房到春晖堂議事。”

王昌九趕緊答應着。

有大事春晖堂的正門才會打開,這大約是要商量世子的事了,府中不可同時有兩名世子,一日也不行,否則外人怎麼看待英王府?

各房人馬聚齊,加上府中管事的,人烏壓壓來了一屋子,把原本寬敞明亮的春晖堂擠得看不到門口的陽光。

英王爺在清閑苦寒的北境呆久了,突然對熱鬧的王府不大适應。

他瞧瞧右側一排,坐着王妃惠氏和嫡子元溱,往後是另一側妃賀氏和兒子元清郅。

再往左側一瞧,是側妃宓氏和兒子元清随、元清隆,往後是母妃的養女,算是他的妹妹蘭雙,還有妹夫,兩人是特到王府恭賀的。